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7-05 12:32:54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研究

摘 要 结合国内外案例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规划和生态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地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为我国以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以及相关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并以武汉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为例,阐述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城市规划 网球公开赛 武汉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选择在我国举办。近些年来,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能为主办城市带来数量可观的消费群体和投资金额,刺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全方位展示主办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但同时,主办城市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比如投资过多入不敷出导致经济增长滞缓、大规模游客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赛后场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倒逼主办城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极大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城市规划建设。因此,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现状

张晶(2006)通过分析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哈尔滨大学生冬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主办城市城市规划的影响,得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和交通状况等结论。

陈建华(2004)结合六运会和九运会和广州的城市发展,分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王东(2010)详细地介绍了亚运会的举办与广州城市建设的紧密融合和相互促进。叶浩军、闫永涛(2010)对广州亚运会的场馆设施规划布局、亚运城市规划和后亚运规划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这些研究都认为亚运会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它的举办应当与全面推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实施相结合,以促进城市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冯斐菲(2004)认为北京在中轴线北侧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一决定也对北京中轴线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彭涛、闫永涛(2011)认为“亚运城”建设推动了广州新城发展,加快了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的进程,促进了城市空间多中心结构的完善,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新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综合体育馆赛后利用低效等负面影响。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不少研究者对国外城市举办奥运会的案例进行研究,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借鉴和参考。胡一可、宋睿琦(2008)、李铁北(2007)、邹哲(2007)等分别以慕尼黑、悉尼和雅典为例,从场馆建设及使用、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缓解等多方面对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有关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的研究数量不多,研究方向宽泛但是深度欠缺,研究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定量分析。另外,目前对国内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研究以赛前研究为主,对赛事产生的长期影响缺乏跟进研究,这些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问题所在。

2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典型案例,笔者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三个方面。

2.1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修建体量巨大的建筑或建筑群,这些设施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规划建设,从而对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极大影响。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城市早期不合理的规划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会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短期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纠正,大型体育赛事的规划建设就是一次打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城市合理发展的宝贵机会。事实证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果规划合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以汉城奥运会为例,在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前,汉城老城区集中在汉江北岸,城市空间严重不足,在进行奥运会相关规划之时,将大量赛事基础设施如大型体育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都在汉江南岸选址建设。奥运会后,江南区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地带和富人聚集区,汉城的城市格局彻底改变。

2.2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伴随大型体育赛事而来的运动员、运动员团队、各国官员、游客等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额外交通需求,这给主办城市的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负担,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会雪上加霜,但若能采取措施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优化,不仅能保证赛事期间的交通需求,赛后的城市交通也将会更加通畅。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以雅典为例,雅典为了举办2004年奥运会,承诺修建总投资达7亿欧元的奥运道路工程,包括新的城市交通干道、在现有交通干道上的4座大型立交桥以及通往各个场馆的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道路工程;其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赛事期间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更大的交通需求,包括延长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增加车辆、加密车次等。以北京为例,为保证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状况,北京从7月20日起,延长了350多条公交线运营时间、每天增发公交1.5万车次,并新开通了10条奥运公交专线、缩短了地铁运营间隔,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北京在奥运期间的交通承载能力。

2.3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自然生态的消极影响很多,如场馆设施建设产生的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大型体育场周边人工照明带来的光线污染等,尤其是冬季奥运会修建滑雪场等体育设施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尤为严重。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在场馆建设的过程中消耗了30多公顷森林资源,这次冬奥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其消极的生态影响。

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大型体育赛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被纳入办赛的规划范畴内。从2000年起,国际奥委会明确规定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份城市举办奥运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详细报告,并保证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环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3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武汉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武网)为WTA超五巡回赛,是继北京中网、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从2014年到2028年,于每年9月底在武汉举行。作为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光谷二妃山一带。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包含一座15000席的主场馆、一座5000席的副馆和6片室外标准硬质比赛场,同时还配有必要的辅助设施,总建筑面积103400平方米。

3.1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武汉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塔子山体育场馆二期工程、二妃山体育训练基地、汤逊湖水上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其中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就坐落在光谷二妃山下、三环线武黄立交东侧,与湖北省奥体中心仅一路之隔。二妃山集奥体中心、网球中心、训练基地于一体,俨然已是武汉市的体育中心,另外以武网赛事为背景、以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为依托的二妃山体育休闲公园规划方案在2014年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全面开建。届时,一个集专业训练、国际赛事、全民参与的城市体育中心将呈现在武汉市民眼前。

3.2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武网主场地邻近武黄高速,但是因为地处武汉东南光谷开发区,比赛与训练场馆均位于三环外,交通便利度较低,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最近只能到光谷广场,大多数观众只能选择从光谷广场转乘公交前往赛场,造成光谷广场的交通拥堵情况加重。

武网开赛期间,武汉市开辟了开辟两条观赛专线,武汉交管中心为应对猛增的车流,将在主要交通干道严查和劝离违停车辆,确保赛事举办期间的交通畅通。随着地铁2号线南延线的修建和地铁11号线的规划建设,武网观赛不便的情况将得到彻底改善,届时观众可以乘坐地铁直达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附近,极大缓解了比赛期间光谷广场的交通压力。

3.3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武网的举办促进了二妃山以及附近几座裸山的绿化修复工作。作为武网的天然背景,二妃山因为开山采石取土造成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曾经是武汉有名的“垃圾山”。2013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关于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有关情况》,计划修复市内54座破损山体,二妃山就在第一批修复名单内。2013年初修复工作启动,在武网开赛前两个月,二妃山50万平方米的山体修复任务已接近完成。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山体完成初步修复之后,还将超越简单式的复绿,将按照生态、节约、亲民的标准,进行“造景式复绿”,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

4结语

武网与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相比,具有更强的商业性以及连续举办15年(或者更长时间)、一年一度的周期性,使其影响具有动态性,在长年的赛事举办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建设会不断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试错纠错,越来越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武网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也会随着这项赛事的发展而深入。因此,对赛事的后期影响研究十分重要,这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晶.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J].林区教学,2006(7):22-23.

[2] 陈建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4(12):28-32.

[3] 王东.机遇与跨越:亚运会与广州城市规划发展[J].建筑创作,2010(11):39-49.

[4] 叶浩军,闫永涛.面向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城市规划与研究综述[J].建筑创作,2010(11):50-55.

[5] 冯斐菲.中轴线与北京奥运[J].北京规划建设,2004(3):10-11.

[6] 彭涛,闫永涛.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州“亚运城”为例[J].规划师,2011(S1):10-14.

[7] 胡一可,宋睿琦.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与城市生活[J].建筑师,2008(3):52-59.

[8] 李铁北.浅谈奥运的长期影响――以悉尼城市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07(7):20-21.

[9] 邹哲.雅典奥运会的交通规划、模拟和管理[J].城市,2007(2):48-51.

[10] 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52.

[11] 吴燕波.国际奥委会环保政策对申奥城市评估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1):17-20.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 下一篇:量体裁衣,让课堂成为学生飞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