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学改革,我们一直在行动

时间:2022-07-05 06:31:39

新时期教学改革,我们一直在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兴起。我校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这一变革,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发展道路。我们研究过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尝试过隆安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但从2010年10月,我校申报成为“MS-EEPO有效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后,全校师生便集中精力,积极实践“MS-EEPO有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激活了新课堂,尝试了新教法,期间收获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开放周,我们豪情满怀

“只要大家积极去做,就不怕本次活动不成功……”这是我校2014年秋季学期“MS-EEPO有效教育”教学课堂开放周启动仪式上韦校长给予我们的鼓励。

是啊,我校作为首批推行“MS-EEPO有效教育”试点学校,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开展这类活动照理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回首过去,我们心感惭愧。因为作为高中教学,我们对“MS-EEPO有效教育”的精髓仍没吃透。虽然我们确定了“三年一规划、一年一阶段”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以点带面、面带全局”的推进方案,但是我们缺乏理论的支撑,专家的引领,只凭断断续续、零零星星的外派培训获取的项目精神指导老师们开展研究,底气不足,方向不清,致使我们在摸索中走了不少弯路。然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组织教师编制了我们的培训教材――《MS-EEPO有效教育教程》,设计了我们的《MS-EEPO有效教育教案本》《MS-EEPO有效教育听课评课记录本》,规范了教师们的备课方式、课型方式,强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然而项目的推进只凭几次培训、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我们坚信:只有实践才出真知!

在推进“MS-EEPO有效教育”的第一年里,我们确定了9名实验教师,给予他们最好的待遇,努力打造实验的精品。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升级教学中9名实验教师有5名教师因学生成绩而被年级主任淘汰了。特别是化学组的一名年轻女教师,她的课堂实践做得最好,然而在“唯分数论”的环境下被打入了“冷宫”,这对我们科研处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怎么办?是坚持还是放弃?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助!

2012年秋季学期,新课程正式实施。我们以此为契机再次推行“MS-EEPO有效教育”教学课堂,确定了由53人组成的13个学科团队,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由原来的个人研究转变为团队研究,个人的力量壮大为团队的力量。2014年春季学期,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大检阅活动――“学习方式”展示课竞赛活动。本次竞赛活动共有13个团队参赛,涵盖了高中所有学科的教学。通过比赛,教师们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为巩固这一成果,2014年12月底我们又开展了“MS-EEPO有效教育”教学课堂开放周活动。特别邀请了非实验高中――忻城县中学25名教师观摩,重点推介了14节课,全面开放了高一高二年级教学课堂。

为筹办好本次开放周活动,县教育局给了我们一万元的资金扶助,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有了前三年的实践磨合,对于本次开放周活动我们豪情满怀。12月10日,活动筹备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韦校长的一番动员讲话,增强了我们办好本次开放周活动的信心。在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工作布置会上我们一改会议风格,没有了领导的一言谈,没有了领导的发号施令,有的是教师们的各抒己见、出谋献策,最终形成了教师们都乐意实施的策略。教师们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让我感动万分……

教学课堂开放周开幕式上,县教研室所有教研员来了,分管此项项目工作的罗副局长来了!他们全程跟踪了我们推介的14节教学开放课堂,积极参与了我们的听课、评课活动,并给予我们技术上的指导。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为本次活动增添了不少光彩:教师们热情更高,更受鼓舞,也让我们感受到教改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回首过去,我们感慨万千,艰辛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度,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得了诸多荣誉。其中分管教学的蓝副校长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务处蓝主任和高三英语备课组长分别被来宾市政府授予“来宾市优秀教师”与“来宾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据统计,2014年度我校教师还获得了区级荣誉6个,市级荣誉47个,县级荣誉53个。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说明我校软实力的增强,教师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相信在领导的关怀下,在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下,我校的教学改革将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主题教研,我们从未间断

“什么叫做同课异构?”“什么叫做同课同构?”对于在山区学校教学的我们还比较陌生,带着这些问题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了本学期(2014年秋季学期)的主题教研活动。

2014年12月5日,自治区服务基层专家讲学团到我校巡回讲学,主要开展了语文、数学学科的“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活动要求我校分别派出语文、数学各一位教师与专家“同台技艺”――同上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构思。我校年轻教师踊跃报名承担了本次上课任务,这极大促进了我校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2014年12月23-26日,来宾市教科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七个学科的教研员到我校开展“同课同构”主题教研活动,采用“全程化、跟进式”的目标教研模式,即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教研员全程参与指导教师从备课、讲课、到课后反思修正,再到二次执教,再次教研的全过程。基本流程为:学校学科教师上课教研员、同学科教师听课上课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教研员、同学科教师评课、议课,完善教学设计(教案),从听课教师中任选一名教师在次日、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节课教研员、同学科教师听课两位上课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教研员、同学科教师评课、议课,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教案),形成教学资源。本次活动主要在高三年级开展,高三七个学科共14位教师执教上课,直接得到了教研员的指导。高一高二教师也积极参与,共同感受了这种教研模式的魅力。

这两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开了眼界。专家的引领,对我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校基本形成每学年至少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研活动。自从推行了“MS-EEPO有效教育”,“MS-EEPO有效教育”各项技法便成为了我们必研的内容之一。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主题教研活动将开展得愈发精彩!

高效课堂,我们不懈追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高效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研究过“三环五步”教学法和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探讨过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衡水中学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更实践了隆安高中的小组合作课堂。2012年3月16日至18日,我们还组织高一年级全体教师和高二年级“EEPO有效教育”实验教师一行53人,亲临隆安中学,深入“合作课堂”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魅力。回来后,我们还在高一年级里实践了这一模式。然而,在所有这些模式的探寻中我们发现,“MS-EEPO有效教育”是各类教学模式的集大成者,于是我们加大力度,深究“MS-EEPO有效教育”的精髓,结合我校实际,灵活处理“MS-EEPO有效教育”各个环节,探寻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目前,要素组合课型和平台互动课型成为了我校本项目的主打课型。在下去的日子里,我们将强化平台互动课型,使之成为解决高中教学“三高”问题的利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改革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一路探索,一路前行。期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坚持不懈的毅力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参研的老师。为了提高老师们的研究积极性,2013年10月,在在分管教学的蓝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申报并获准了《心理技术针对高效课堂的应用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本课题共有48名教师参加,以课题形式促进研究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们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将本课题与正在推行的“MS-EEPO有效教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参研教师分成语、数、英、物、化、生、文综、体艺等八个研究团队,分别赋予每个团队研究的子课题内容,让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此外,我们还积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开展了与来宾实验高中、象州二中、三江民族中学,我县的民族中学、城关初中等学校的交流活动,借鉴了实施较为成熟学校的成功经验,促进了我校“MS-EEPO有效教育”的向前发展。

基础设施,我们更新换代

“终于告别吃粉笔灰的日子了!”这是老师们在2013年秋季学期发出的感慨。一直以来,我校教室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2012年秋季学期,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是“MS-EEPO有效教育”的推进,我校分别在高一高二两个实验班安装了教学多媒体设备。2013年秋季学期,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所有教室里安装了教学多媒体设备;还特别装备了学校的会议室,将之变为多功能会议室。这个多功能会议室成为了集体教研活动的场所和平时培训的基地。

设备改进了,如果不会使用那将是浪费。为了适应这种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多媒体运用培训、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等等。本学期(2014年秋季学期),我校有物理组、信息技术组的两位老师在参加“来宾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如今在教室里上课,感受着现代化的教学气息,沐浴着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幸福阳光,让我们倍感欣慰。

结束语

新教育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学改革,赋予了我们太多的机遇与挑战。一路走来,我们困惑过,我们迷茫过,但是我们从来不迷失,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一路上我们收获了艰辛,更收获了精彩!在今后的教改道路上,我们依然昂首阔步、豪情满怀,继续奋力书写教改新篇章!

上一篇:刍议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一篇:如何增进师生间的数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