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朋友圈里转迷了

时间:2022-07-05 02:35:44

一不留神,学会了智能手机,也转进了此前完全陌生的微信朋友圈。

转进了微信朋友圈才看到,除了朋友们转发的讯息,原来还有那么多朋友们的个人讯息,大到人生事业,小到饮食起居,生活的种种都来广而告之。初来乍到,说实话有些挠头,有些不理解,有些没感觉,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你家孩子怎样玩耍何必要让别人知道?你家今天饭桌上有几道菜何必要来让别人眼馋?

然而,转来转去,那天我忽然也找到了感觉。

那是去年教师节外出散步,孩子给我拍了张照片:一身白色运动装,一路轻松走起来。兴之所至,我也尝试第一次发送到朋友圈。没想到的是,居然几十位朋友纷纷给予关注,有点赞,有评论:精神,好酷,老帅了,太棒了,身轻气爽,精神抖擞,老当益壮,还有不少节日的祝福。

什么感觉?一种关注感、存在感、幸福感,一涌而上。

凡事有了感觉。国庆节后我们老两口去南京玩,雨花台、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长江大桥,各处的留影又连续发到朋友圈上,再次引来好多朋友的关注,有的点赞,有的评论,还有的诗词来贺。

这回什么感觉?这回,不仅仅有关注感、存在感、幸福感,还有了一种自我价值感。一个小小百姓出行,真有点像国家首脑出访,行踪也可以随时,随时广而告之,随时得到朋友圈的关注――大大提升了自我价值感。

凡事有了感觉,就比较容易有了理解。于是,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自己的生活放到朋友圈,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转朋友圈,为什么那么多人钟情这种自媒体。自媒体,真是一个好东西,让每一位寻常百姓,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是彼此比较接纳和相容的范围内,借助微信在朋友圈自己的讯息,进而通过朋友圈的自媒体功能,彼此关注,相互点赞,从而获得心灵的互动。

于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人们需要这样的互动?

一个故事说:在一次矿难中,有两个人分别被埋在相邻的两个坑洞中。因为太绝望,太恐惧,其中一人无意中用砖头敲击着坑壁,结果发现隔壁那边也有人在敲击坑壁作为回应。这让两位矿工非常高兴,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于是,他们俩人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用砖头敲击坑壁,向对方传递着问候,直到最后被救出。互动让人得到了心灵的支持。

微信朋友圈里的互动,对人心灵的慰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上面的情形颇有点相似。因为害怕孤独,人们向外寻求依靠,向外寻求共鸣,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引起更多外在力量的认同和肯定。如此说来,微信朋友圈,不仅是一个实时的信息沟通工具,还是一种及时的心灵抚慰工具。它既可以为人提供一种暂时排遣孤独和无聊的娱乐平台。同时,也可以让人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断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和认同。因此,人们需要微信朋友圈的互动。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需要这样的心灵互动。于是,我开始为自己曾经的不以为然而脸红了:你我他,我们大家,闲来转转微信的朋友圈,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本是人之常情,你凭什么不以为然?于是,我也为有些人对此说三道四而汗颜:寻常百姓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个自媒体,来获得心灵的互动,获得心灵的慰藉,本是好事一桩,凭什么来说三道四?

然而,我们到底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些人让微信变成“微瘾”,有事没事总要刷刷微信,总要转转朋友圈,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想独立地去面对和支撑那个精神生活空虚的自我,而总想通过微信朋友圈,一方面来打发内心的空虚,另一方面来逃避内心的压力,让自己浮躁的心得以暂时的安定。然而,如此依赖微信朋友圈,又怎样安心?

一年多前,我刚刚使用智能手机不久就有了忧思。于是,朋友圈里有了我的头条个人讯息。但是,资讯五花八门,感受七零八落,思想四分五裂,它会迷住你,让你最终找不到自己。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还真不能说是杞人忧天。

因此,微信,尽管玩,只是别玩上瘾;朋友圈,尽管转,只是别转迷了自己。我们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来获得心灵的支持和慰藉。但是,我们不能把心灵的安顿,完全寄托在微信朋友圈上,不能对微信朋友圈产生病态的依赖。因为,安顿心灵可以借助外力,但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人的心灵家园,到底是要靠自己来维护,靠自己来安顿。

上一篇:老年人晨僵也要警惕风湿性多肌痛 下一篇:秋招又要来了,我们请大公司HR直接出“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