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时间:2022-07-05 02:23:53

农田水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为公益性的民生工程,具有收益低、投资大的特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由于地方财政也比较吃紧,因此严重制约着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水利管理经验,对农田水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田 水利 现状 改进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农田水利的现状

1.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很好的兼顾水利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比如有些水库的灌溉涵管出现了漏水现象,由于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研究和就指导出资维修,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导致枯水季节严重缺水,丰水期则泛滥成灾。此外,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施工标准或建设规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投资,现实中总是由国家投资完成,并由村民共同承建或由专业的水利工程施工队伍承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队伍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作业,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不按照工程的施工标准施工,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投入欠缺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为公益性的民生工程,具有收益低、投资大的特点,故政府在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公共工程本身的目的并不以盈利为主,且在政府宏观调控影响下,表现出相应的垄断性。我国法律就此方面的规定非常明确,即河流湖泊归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正视其公共资源本质,对于水资源,所有公民的使用权具有平等性,公有性的公用水源决定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应由私人垄断。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由于地方财政也比较吃紧,因此严重制约着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中央财政部门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设立了专门的补助资金,并鼓励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来支持各地区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取得了些许成效,但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欠发达地区,很难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以至于导致一些水利工程难以如期开工,即便开工也难以按照工程进度施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程建设的管理难度。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因水利投入的直接效益较小,而缺乏对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动力。

1.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农民不在像以前那样,而是具有了很强的个体经济意识,并且集体观念开始淡化,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一味地用水而不愿管理。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式依然比较粗放,水利灌溉区支渠用水混乱,存在着严重的跑、渗、漏现象。长期以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逐渐老化、失修的问题,无人问津,并遭到了各种人为和自然环境的侵害。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被大面积的开垦,机井开凿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只能用地下水来补充农田灌溉。从实际情况来看,农田水井所有权归村集体多有,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水井的使用权,但这种管理是没有系统性可言的,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2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地区比较

2.1中、东、西部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的比较

目前,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在地区间存在不平衡现象。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地势平坦、水源充沛,高速发展的经济支持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中部地区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田水利灌溉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也做得相对到位;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多年来积累的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历史遗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 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差等问题。从有效灌溉面积来看,近几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下略有所增加, 中部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居于东部与西部之间。 西部的 12 个省份有效灌溉面积从 2005 年的 15 843. 5 千 hm2增加到 2009年的 17 418. 3 千 hm2,增长了 10. 32%。 西部地区由于多年的经济现状, 历史原因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等等原因, 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仍然与中部、东部地区有些差距。

从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来看, 西部地区正在逐步向东、中部地区靠拢。 2009 年,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 0.208 亿 hm2, 中部地区为 0.383 亿hm2,西部地区则达到 0.355 亿 hm2。

2.2典型省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相关分析

为了更为全面的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出于对数据可得性的考虑,选取东部地区代表性省份浙江省, 以及西部地区代表省份陕西省。 从省份研究的角度为改善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提出相关案例支撑, 更好的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2.2.1 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介绍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每年的降雨量在地区和季节上分配很不均衡, 农业的综合生产状况受气候的影响也很大。 当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除了得到了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支持外, 农民自助组织在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近十多年以来,浙江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步提高,浙江省农田水利的有效灌溉面积从 1996 年的大约 1408千公顷增长到 2009 年的 1 446.37 千 hm2, 增长了2.73%。 但是与之伴随而出现的是农业节水灌溉上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节水设备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门的检测部门和设备; 二是国际先进的灌溉制度、 现代节水与灌水技术不能在大面积的使用; 三是节水灌溉的管理体制急需深入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水资源利用的浪费现象还是不断的发生,节水、水土保持工程效益依然是需改进。

3完善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进措施

3.1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财政投入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己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 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列入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并对其进行统筹规划,投资经营。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保证对它稳定的财政投入。 加大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投入力度, 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的扭曲而产生的消极社会效果。

3.2改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产权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 在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中, 产权制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我国的庞大的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存在的集体经济, 使得集体的思想特别的根深蒂固, 所以长期以来集体与个体的产权边界总是比较的模糊,农户的产权意识淡漠。 政府必须从制度的建立入手, 明晰集体与私人之间的权责与产权的界定。 要保证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产权足够的清晰, 要在两方面加以努力。 从局部来看, 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用水资源的供给产权;从整体来看,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产权。

3.3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多元化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物品的一种,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资本不能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当中。 应当在坚持政府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关键主体的前提下, 更多的吸引民间资本都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当中, 形成一种政府与私人或第三方部门共同来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局面。 政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发行“农业增长债券”、“农村水利建设债券”等专款专用债券,或者合理地征收一定使用费等途径来拓宽政府水利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3.4加速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步伐,保障工程长久效益的发挥

加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步伐,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基本原则,来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做进一步的明确,使其管护责任主体得到有效落实。对于集体工程来讲,可通过采取联户分管、股份合作、竞价承包、租赁、统建统管等形式,来对使用权、经营权、所有权、管理权作进一步明晰;农户为单户工程的产权所有者;对于联户工程,可建立用水合作组织,除产权归属外,其相关管护也由其承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2002〕45号)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认真贯彻工程维修养护定额和灌区管理机构定岗定员的试点与推广,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同时,在工程的主要设施周围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出管理措施,进行工程养护、维修、用水、节水、水源保护、水费棘手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执行成本收费、有偿供水、以水养水等相关机制,促进水利工程“民办公助”建设的发展,从而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的良性建设,为工程长久效益的发挥提供有力保障。

4.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保证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深,候石安.中外农田 水利建设 补贴 政策 比 较 研究[J].内 蒙 古社会科学,2009,30(4).

[2]周玉玺,胡继连,周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选择[J].改革,2005(3).

[3]张琰,叶文辉,杨小明,沈青.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上一篇:浅谈室内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注意事项 下一篇:电力系统单相接地保护装置的改进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