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高效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时间:2022-07-05 02:02:21

让学生高效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一切数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组织开展。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怎样让学生高效参与数学活动,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是每个教师在不断实践和思考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迁移过程中高效参与数学活动。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走进课堂,品味学习知识的情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大自然中的圆、工农业生产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等图片,并配上轻音乐。)学生欣赏完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感受圆无处不在,感受圆的无比美妙,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边出示圆边介绍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说过的话:“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兴趣。那么,圆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圆。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圆的认知活动中。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高效参与数学活动。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高效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学习新知的任务,又发展了能力。例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质疑释疑,让学生在疑问中高效参与数学活动。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发现知识、发展知识、总结知识、应用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的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提问,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学生问:“课本上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呢?我认为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也能算出结果呀。”并且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81.64÷2.6可以化成8164÷260来计算。我听了很高兴,表扬这位学生敢于提出疑问,不迷信书本。然后又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时,有的同学立刻提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把他的题改为81.64÷0.026,除数的小数位数多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了,被除数化成整数,除数还是小数。”接着,我就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81.64÷0.026,比比究竟哪种方法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很快发现,把除数化成整数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虽然开始提问的同学最后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但通过自己的质疑、同学互相启发与辩论,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巧设练习,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高效参与数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而学生个性差异决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受、发现程度各有不同,所以在课堂上要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要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道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3/10,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10,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10,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3/10,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2,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1、2题,中上水平的学生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使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针对有能力、学习好的布置一些难题,针对中、下等的学生布置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五、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赏识评价中高效参与数学活动。

赏识评价是学生高效参与数学活动的助推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另外,要进行多元、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抓住闪光点进行评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时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评价,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方式,激励学生高效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如对部分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在评价中要保证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以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作比较,看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多少,本节课比上节课进步了多少,使他们不断树立学习自信心。而对于那些优等生的评价就不能经常停留在“很好”、“真聪明”等肯定层面上,应该诱发他们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积极创新,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优化教学程序,让学生高效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谈谈记叙文的目标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