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时间:2022-07-04 11:26:24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因其梗死部位、个体差异及病程的不同有1/3缺乏典型症状,近3年来,我们收集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中24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此进行护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4例患者均无典型胸痛,首发症状表现为左心衰竭4例,头晕乏力1例,休克2例,急性上腹痛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者3例,胸闷不适10例,异位痛4例(左肩及左上肢痛2例,头部及枕后部疼痛1例,背痛1例)。心电图检查仅8例为典型表现,其余为超急性期T波高耸1例,R波振幅降低2例,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单纯正后壁心肌梗死3例,心内膜下梗死3例,再发心肌梗死4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治愈20例,死亡4例。

2 原因分析

①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及反应性下降,或因梗死灶较小而无胸痛。②脑循环障碍,缺血缺氧造成感觉迟钝对疼痛反应降低。③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的变性造成痛阈升高。④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脑卒中等较重的并发症时,易被掩盖造成无痛的现象。⑤胃肠型可因影响膈神经出现腹痛。⑥心肌梗死时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产生痛觉,向C2~T10脊神经支配的部位放射引起异位痛。

3 护理

3.1 重视患者主诉 要高度警惕老年心绞痛、心衰患者,对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大汗、尿少患者应加强护理,多巡视,及时解决不适症状。加强沟通,倾听患者不适主诉并表示理解,严密观察神志、脉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尿量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电图、血心肌酶的动态变化。

3.2 加强夜查房制度 保持病室安静、床单位舒适。要求每30~60 min查房1次(尤其在冬天患者多盖被时),严密监测病情,对睡眠差的患者应高度引起重视,了解失眠原因及时采取对策。

3.3 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观察 如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者,有家族史、吸烟史者,肥胖者,也应高度引起重视。高血压患者此次突然血压下降明显,应及时报告医生,或有心肌梗死的可能。

3.4 心理疏导 对性格内向、平时工作压力大的患者,要加强心理疏导,提供轻松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突然情绪变化的应做好防范措施。

3.5 改变饮食结构 提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禁烟酒,忌饱餐,尽量不吃夜宵,多吃青菜、水果(糖尿病患者除外),保持大便通畅,禁止屏气排便。

3.6 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可以用问答式、示范式、书面形式,让患者了解心肌梗死的病因、诱因、演变过程、预防措施、治疗、预后及今后的注意事项,做到随机性,以点带面。制订心肌梗死的健康处方,让患者了解处方内容,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知道如何应对。

上一篇:老年痴呆患者最佳护理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对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