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7-04 11:07:30

【前言】浅论体育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中提出,个体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构成。其中超我就是道德我的化身,对自我以及本我起着监控作用。其中超我包括两个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分别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当个体做出与社会规范不符合的行为时,就会...

浅论体育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体育活动;个体道德发展影响

论文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体育活动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及个体发展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为挖掘体育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

1 道德的概念和结构

道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准则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也有人把它称为品德或道德品质,是个体个性的核心部分。道德由三个成分组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对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道德情感则是伴随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发展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首先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中提出,个体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构成。其中超我就是道德我的化身,对自我以及本我起着监控作用。其中超我包括两个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分别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当个体做出与社会规范不符合的行为时,就会受到良心的惩罚——产生内疚感。可见弗洛伊德的道德理论更多的关注道德情感的部分。但是由于其理论过于悲观,受到了其它研究者的质疑和批评。

20世纪盛行的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与其它的心理结构的发展一样,是观察学习以及模仿的结果。强调榜样以及强化(奖励与惩罚)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其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其理论无法解释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的核心应该是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道德上的成熟与发展,首先应该是道德认知上的成熟,然后是与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们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瑞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是系统地追踪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发展的心理学家。它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并开创性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努力,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至今影响深远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上面的几个道德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上述的理论都只涉及到道德的某个部分,都难以解释全部的道德现象。因此以其为理论指导的道德教育也就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理论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道德的情感成分,在道德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它忽视了对个体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认知的教育,具有较少的操作性;而行为主义的道德教育充分地考虑了“身教”的重要性,很好地体现了道德的实践性特点,但是忽视了个体的思维或认知对个体行为的作用,使得道德行为具有或然性;最后对我国道德教育影响最深的认知学派的观点,它看到了个体认知在整个个体心理中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将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放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上,以公平和道德推理发展核心,但是过分强调道德认知成分的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情感的作用,出现了“知”与“行”相背离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道德应该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同时关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能顾此失彼。

2 体育活动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体育活动是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2.1体育活动与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道德认知的核心和关键是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就是“引起儿童对真正的问题情景产生真正道德的冲突、不确定性和意见分歧,向儿童提供高于其自身发展一个阶段的思维方式”。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体育情境中的两难情境可以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提供大量自主道德选择的机会,例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矛盾冲突能力,从而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竞争是体育活动的特点,体育活动总是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竞争,但是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体育活动是有规可循的,并且是在执法者的监督下进行的活动,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各种规范及标准,运动员、裁判员守则等都赋予了体育运动高尚的公正和公平的价值观。同时道德规范的培养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Jantz1975年的研究指出,儿童在比赛中对规则的理解程度与道德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因此,体育活动成为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渠道。

2.2体育活动与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传统的道德教育采用“说教”的方式,将德育的重点放在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造就了许多具有高道德知识但仅有低水平道德行为的个体。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个体的道德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引起个体道德行为的改变。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道德能力时更重要的是看其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现实的人的活动,是人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一切道德价值的存在,都要靠道德行为来证明。“如果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离开他们的多种多样的实际行为,而孤立地研究道德意识的本质、特性、结构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完全、充分地理解他们的。”所以,“行为之外没有道德”。道德的实践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应该是实践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落脚点。研究者认为个体道德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体育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对个体进行教育,个体不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在教室外更广阔的空间内参加某种身体活动或学习某种技能;不再以社会或自然为学习对象,而是以自己身体活动为对象,因此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同时由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多半是由于个人的兴趣或需要所驱动自愿参加,使得学生在道德教育中表现出真正的主动性,这与道德非强制性的特点不谋而合。让个体在愉快的体育活活动中获得道德上的发展,这也就自然成为了体育教育的题中之意。

3 体育活动与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属于依附地位,并没有引起研究者以及教育家们的关注,传统的德育更多地将教育的目的放在道德认知上。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学会关心”为新一轮会议的议题,这一议题的确定不仅表明教育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的革新,也表明了道德教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启:理性的公正不再是唯一的核心价值,一种感性的、细腻的关怀价值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这也使得道德教育开始了从主知到主情的转变。

道德情感则是伴随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于道德认知以及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个体认知以及行为的发展。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的接触。

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即团体性特征,使得参加个体在其中体会到相互合作以及相互关怀的重要性,这个特征不仅给个体提供了道德规范形成的重要条件,而且为参与其中的个体提供了相互协作的良好情境。不仅团体内部需要协作,例如生活上互相帮助,精神上相互支持,战术上相互配合等,而且对手之间也需要协作,没有对手也就没有了竞争。正是因为个体在体育活动中,需要扮演这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因此个体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学会“移情”,即学会“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情境,并体会他人的情感,把自己放在他人的处境中,从而对他人产生很强的移情体验。

总之,体育本身既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的综合体。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体育本身不具有道德教育功能,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并利用体育活动中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体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也为挖掘体育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

上一篇:关于提升高校创业能力的途径分析 下一篇:试析当前个体道德内在结构的不良状况及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