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儿童盗窃事件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7-04 09:58:39

一起儿童盗窃事件引发的思考

摘 要: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儿童犯错误可能导致成年后一切习惯的养成。本文将以一起真实事件为研究对象,以便对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儿童;盗窃事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90-01

一、案例背景

2011年5月份,我校接待了一位社区的居民,称他的停放在自己家门口楼梯下的一辆崭新的跑车遭到盗窃,现金合计1900余元,并且提供了几个“嫌疑人”名单到学校。我及时把这件事向学校校长汇报,学校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责成分管学校德育和安全工作的宋雪华副校长组成一个调查组及时处理此事,通过几天的秘密摸底调查,找相关的同学问话,发现新转学来的同学中,有一个被同学中外号称为“猴子”的丁凡凡(化名)同学带五、六个人结成的小团伙,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在学校附近的几个社区,专门盗窃自行车。由于案件比较严重,我校报告给当地的派出所,派出所的民警通过侦察,共查出以丁凡凡为首的盗窃小团伙,两个月以来偷盗自行车达16辆,其中1000多元以上的跑车,山地车就有8辆之多。在派出所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追缴盗窃来的自行车13辆,剩下的3辆不知去向(据丁凡凡他们交待,因没有锁又被别人偷走)。我们把丁凡凡的家长请来,不曾想该生家长情绪特别激动,一边痛骂孩子,一边痛诉孩子的种种劣迹。用家长的话说:“这孩子没治了,说也说了,打也打了,关也关了,现在长大了还跟父母顶撞动起手来,巴不得他犯了事,让公安局的警察抓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改”。原来该生已经多次偷窃自家和别人钱财,家长为了保全孩子和自己的面子,每次都拿钱息事,并且不停地转学,换环境来保全他的名声,让他有改过的机会,没想到孩子胆子越来越大,认为家长和老师拿他没辙,管不了他,发展到六年级的学生竟然组织起一个盗窃小团伙。

通过与该生的不断接触,我感到非常震惊,孩子“偷”钱的数量和次数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该生父母早在他五岁时离异,妈妈在外地打工且从来不管他,爸爸对犯错的他也只会用拳脚相加来教育,当他对暴力教育毫不畏惧时,已经对盗窃上瘾,并且乱花钱,在同学和校外朋友圈子里以“老大”自居,有钱就邀请一些听他话的同学或朋友一起花,并且还沉溺网络,彻夜不归……。看着在这个家境破碎中成长,学习成绩偏下的丁凡凡同学,我的心隐隐作痛,要知道孩子才仅仅12岁呀!当时,我们学校会同派出所民警、孩子家长一起紧急对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帮助他,把他从悬崖的边缘挽救回来。

二、案例反思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和日常的养成教育是多么重要。我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网上搜索了解,发现近几年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盗窃犯罪的比例是非常的高,而且呈上升趋势。少年儿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到底是在外界社会消极因素与其内部原有的不良心理因素、不良的行为习惯相结合发生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无论哪个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小学,少年儿童小偷小摸行为时有发生。有在学校翻同学书包拿物拿钱的;有到小卖部趁老板忙不过来顺手牵“羊”的;有到书店“藏”书带走的;有若无其事直奔到宾馆、酒店把酒席桌上喜烟拿走的;还有结伙去偷自行车的……

论及以上种种事件最根本的原因时,无法回避的是:家长的教育之责。因家长疏忽教育而导致的儿童偷盗事件屡屡发生,应该引发所有家长、社会管理机构及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教育专家表示,少年儿童对外界认识不足,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弱,遵纪守法的意识差,最容易发生一些看似不那么严重的小偷小摸行为,却最容易让少年儿童误入岐路,且越走越远,为获取的赃物沾沾自喜还不以为然。我从这次事件中深深的感悟到,无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和帮助他们,把他们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是在所难免的,关键要分清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有意识和无意识,严重与否,教育时要对症下药,处理得当。下面就列举孩子容易犯错的几个方面及解决的对策。

当孩子首次(随意的偷拿,因好奇心,想看看)盗窃侥幸未被发现时,心里会沾沾自喜,就会向往下一次(偷拿)盗窃的成功喜悦。起初孩子在6、7岁时拿别人的东西时,一是家长不能以为孩子有本事,有能力而去表扬和夸奖他;二是家长不能为了颜面,仅仅是说了孩子几句,不去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那就会潜意识地纵容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责骂和痛打已经不再凑效,孩子变得无所谓了。

对策:第一次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事情,先要问清情况,再判断孩子的偷拿行为对他自身成长的影响程度,一定要狠下心来下猛药治,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必要时不排除严重体罚,要切实让孩子知道世上有些事是万万碰不得和做不得的。此时的家长和老师要互相配合,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和监督,绝对不能让孩子有第二次尝试偷拿的喜悦和成就感,不能让孩子走上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不归路。

学校班级里的同学之间,有时会出现“攀比”“嫉妒”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他们就会用不当的方法为自己的“攀比”“嫉妒”买账。

对策:首先,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孩子们攀比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家长的顺延。要让孩子知道物质仅仅是满足生活的需要,物质优越不如精神优越。疏导孩子自尊心和虚荣心之间的关系,自尊不是虚荣,没有自卑,就不必虚荣。自尊心不应该建立在比别人优越的追求上,应该建立在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上。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物质享受及淡薄名利的的思想,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努力获取的成果,才是幸福和快乐的。

3、“网吧”“游戏厅”之类的高消费场所,强烈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网瘾”“游戏迷”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策:尝试着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转移孩子兴趣的目标,不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切忌急躁,开始的时候参与各种活动都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参与,努力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孩子理想的生活。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多样化,兴趣化。

4、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努力朝着改革的方向发展,但仍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压力下成绩的评估,有些教师实际操作中凡不统一考试考核的科目就不认真教,三言两语带过,甚至不教(品德课上成语文、数学或英语课)。只重视智育培养,不重视德育提升。

对策:学校一定要严格按教育部要求全面开设开齐课程,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要走过堂,品德课不要被挤占,课余时间,学校联合社区更多地开展一些符合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的德育实践活动。要时常进行法制法规讲座,还要多开展法制图片宣传活动,模拟法庭庭审现场进校园。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可以带这些问题学生参观少年管教劳所、劳教所,听劳教管理员教导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在社会的关心下成长为有用之才。

5、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是所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大缺失。由于不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一些孩子心理不健全,甚至严重扭曲,成为令同学、教师和家长讨厌的问题学生。

对策:对于那些屡屡偷窃的“惯犯”,我们感到凭借自己的教育方法已经力不从心时,家长要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共同来教育引导孩子,如果还不凑效,就建议其家长把孩子带到正规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为期一周、二周或更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受条件限制,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如果学校投入一些资金派出几个老师成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或聘请一、二位心理咨询专家到学校培训所有的老师,就能够及时的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调整。

6、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亲情已经漠然,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所以成长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的问题孩子,做出的事从不考虑后果。

对策:留守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普遍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而关爱又是连接父母与孩子情感的纽带,教育孩子就要从关爱开始。首先,父母要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多利用现达的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其次,尽量多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父母即使在外打工,也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最后,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亲情,消除孤独感、自卑感,减少留守孩子、单亲孩子情感上的断层与真空。也不会因为缺乏关爱,做出错事,坏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然少年儿童盗窃案件的发生的诱因远远不止以上简单的几条,预防的对策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浅见,实际工作中遇到偶发性事件是常见的,重要的是每一件事都要引起家长及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育孩子无小事,有事就要当成大事来抓,只有这样,孩子成长中看到的才是蔚蓝洁净的天空、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