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04 09:46:07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和重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鼓励他们多读,引导他们主动地读、自觉地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运用、提炼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课外阅读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教师应通过对阅读技巧的指点,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反观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做配角。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后,他们就会越读越想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笔者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是怎样的景象呢?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笔者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由于学生对不太熟悉,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他们也没有亲自经历过,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加强朗读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很难让其接受。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在阅读课文时笔者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然后笔者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因此,教师在讲课文时,应尽量做到精讲,让学生多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重点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指导课外阅读

教材上的课文固然够多,但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量的扩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所以,教师要做好读物推荐工作。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相对较差。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推荐读物时,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2)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除了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还应该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理念,要重视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到使学生获得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上来。

上一篇:延伸课堂,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下一篇:浅论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