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与白石词

时间:2022-07-04 09:00:55

梅花与白石词

摘 要 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以来,宋词词风由北宋时期的慷慨激昂逐渐转向低吟浅唱。姜夔作为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其清丽典雅的词风是他区别于其他词人的最大特色。姜夔存词八十四首,题材涉及感时、记游、酬赠、唱和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恋情词和咏物词,而咏梅词多达十七首,几乎接近全词的四分之一。姜夔的咏梅词既“冷”而“香”, 他将梅的冷韵幽香与晋宋雅士的高洁修养融入词中,这“冷香”不单单是其人格象征,更是其词的美学特征。本文从整理文献资料着手,重点分析姜夔咏梅词中梅的精神意蕴,在此基础上,分析整个南宋的时代环境、姜夔的人生经历对其咏物词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咏梅词“冷”而“香”的特点。

关键词 姜夔 咏梅词 冷 香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Plum and Whitehead Words

XUE Ying

(Jiujiang Tongwen Middle School,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 Song poem in our literary hist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inc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ong poem wind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radually turned impassioned croon. Jiang Ku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literatur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most distinction from other people is his elegant words style. Jiang Kui term deposit 84 topics related to feeling, trip, present, sing, etc.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fication is his chant plum poem. Jiang Kui's Yongmei both word "cold" and "sweet", he will Mei Yun cold delicate fragrance and Jingsong Ladult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noble words, this "lustration" is not just a symbol of his personality, but by its wor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oint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the thesis access the significance of Jiang Kui's poem.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oint of cultural researching culture, analysis the period circumstanc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experience.

Key words Jiang Kui ; chant plum poem ;cole ;sweet

1 姜夔及其咏梅词

“张柳吟灯满绮罗,侯门一老厌笙歌。野云那有作峰意,终古江湖贫士多。”夏承焘先生在《瞿髯论词绝句》中以这一“厌”一“贫”概括其一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少有文名,自称“少小知名翰墨扬”,却布衣终生,不得不奔走江湖,倚侯门周济过活,最后没于贫困潦倒。但在文学上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全才,诗、书、词、乐、诗论等诸方面都有所涉及,有所成就。

姜夔作为南宋中后期雅词的最高代表,其词往往以“雅”取材,无怪乎有人称“其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①姜夔存词八十四首,咏物词二十多首,其中咏梅的共有十七首之多,难怪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感慨:“姜白石词幽韵清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姜夔的咏梅词“喜在词前作小序,文词优美,颇似抒情小品。”②这些小序可以说是其生活经历的缩影。

《一萼红》小序曰:“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夏承焘《姜白石系年》考曰:“淳熙十三年丙午一一八六,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乱湘流入麓山,作《一萼红》(词序),时依萧德藻也。”③可见作此词时白石正依萧德藻而居,萧德藻虽对其才华十分赏识,但并不能真正“振之于窭困无聊之地”。

《江梅引》小序曰:“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淮即淮南,实指合肥,《唐宋词人年谱》云:“绍熙二年辛亥……寓合肥……此时情侣们已离合肥,故白石词此年之后无合肥踪迹。”因此,面对张鉴庄园竞放的腊梅时,虽然有朋在旁亦不免勾起了白石睹物思人的情绪。

而作为白石词最后可考年代的《卜算子》(咏梅八首)都是唱和之作,正如其序曰:“吏部梅花八咏,姜夔次韵”,此时的白石已值暮年,侯门好友一一谢世。此时失去依靠的白石生活的潦倒困顿是可想而知的了,再加上一生功业未就,一生的辛酸已无人可诉,只好化入此词中。

虽然从这些文字中尚不能全知其一生的经历,但也看出其江湖清客的颠沛流离,知道他与合肥恋人无疾而终的恋情,知道他的不如意。但如果不是这些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或许其词难有这样的成就,物质世界与感情世界的缺失唤起了他的创作欲,“这种缺失叫他们深感痛苦,同时往往也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和创造的冲动,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去努力重新建设一个世界。”④由此可见,他江湖清客的身份固然是不幸的,但这不幸却间接地成就了其词名,亦如香自苦寒来的梅花。

2 姜词“冷”的骨子

自屈原开创“香草美人”,中国文人似乎形成传统,常以草木寄托其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直至宋代,文人开始把梅放在了总领百花的地位,“咏梅诗摆脱了旧套,开始注重梅的韵致和高格”,⑤将自己的精神注入梅中,梅品即人品,使梅成为一种顽强生命、超凡气质、高贵品德的精神象征。“亦物亦我,庄蝶难分,都可算是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之。”⑥

在宋代这样一个尚雅喜梅的大环境下,姜白石自然受到影响,通过咏梅将自己的孤寂与无奈化入其中。钺道:“姜白石所以独借梅与荷以发抒而不借旁的花……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劲,与自己性情相合。”⑦可见他笔下的梅不仅与其他宋人一样是一种精神寄托,是自我消遣的一个工具,是文人“雅”的一个标志,更是其为人的象征。

姜夔并不是时代的宠儿,反而更像时代的弃儿,他笔下的意象都是冷香、冷红、冷云、冷月、冷风、暗雨等衰败阴冷的事物。“东风冷,香远茜裙归”(《小重山令・赋潭洲红梅》),“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据统计其词中用“寒”字32次,“愁”字25次,“清”字15次,“冷”字12次,“幽”字9次。

他的“冷”是来自其远离喧闹尘嚣的孤寂灵魂的冷光,“晋宋雅士”的冷清。姜夔是游士,终日奔走于江湖,靠以文字作为干谒工具来维持生计,当时他以其文名结交了不少侯门贵族,但为何最后弄到“家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其实只要稍稍留心其词就能找到答案。如《玉梅令》: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

这首词本是范成大授曲,命他填词,虽然他也投其爱梅的喜好并以祝范成大疾病早愈,身体健康为题,但全词几乎都在咏梅,只一句“花长好、愿公更健”点题,而末句“拚一日、绕花千转”戏称倘若能使范公日渐康复,自己不惜为他绕花千转,虽说夸张却没有一丝谄谀的媚态,反而尽显对友人的情真意切。在南宋偏安一隅、纵情于声乐的背景下,他作为一名江湖游士既不夸饰太平,又不随事权贵。当时的人们对他冠以“晋宋雅士”的雅谥,这个称号本身就是不容于世人的代码,他的“高处不胜寒”是孤独的,是清冷的。

他的“冷”也体现在语言的清寒冷涩上,这得益于他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自周邦彦来而有新变,有时也学东坡之高旷,而无其襟抱;也学稼轩之劲健,而无其魄力,极意创新,力扫浮艳,运质实于清空,以健笔写柔情,自成一种风格,仿佛词中的江西诗派。”⑧“姜白石在词中开拓之功,即在于他能以江西派的诗法运用于词中,遂创造出一种清劲、拗折、隽澹、峭拔的境界,为前此词中所未有者。”⑨其中最突出的恐怕要数“僻事实用,熟事虚用。”⑩如《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词中用了五个典故。“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二句《龙城录》有述:“隋开皇中,赵师雄行罗浮山,日暮于松林中见美人,与之对饮,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戏舞”;“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二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用昭君出塞典;“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典出“金屋藏娇”;而其中最出色的用典恐怕要数“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春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故意让梅花落在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于是宫女皆效仿她而为“梅花妆”。这个典故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十分熟悉的,也经常出现于诗词中,而姜白石却另辟蹊径,称寿阳公主为“那人”,不说梅花落额,却说“飞尽蛾(额)绿(眉)”,可以说是“僻事实用,实事虚用”的典范。用典如此频繁,如此精妙,难怪说“仿佛词中的江西诗派”,仿佛冷涩、隔阂。但是在词中穿插典故使其词超越了时空的阻隔,在古今间纵情驰骋,随心所欲不可捕捉,使人觉得要妙虚幻、空灵蕴籍,反而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3 姜词“香”的魅力

姜夔词中的另一常见字乃“香”字:“东风冷,香远茜裙归”(《小重山令・赋潭洲红梅》),“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暗香》),“十亩梅花作飞雪,冷香下,携手多时”(《莺声绕红楼》)。可见,姜词在写“冷”的同时也不忘写“香”,而“冷香”正是梅花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其词的独特魅力。因此,世人固然为其词“冷”的骨子所倾倒,却也不可忽略其词“香”的魅力。

早在苏轼的《水龙吟》中就以“似花还似非花”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了,而姜夔更是将这种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疏影》这首咏梅词,用了五个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来比喻映衬梅花:其一将梅花比作罗浮山女神,使得梅花也如这位女神一般典雅清秀同时更增添一层迷离缥缈的神秘色彩;其二以一位理想的“佳人”来显示梅孤傲高洁的品性;其三把昭君出塞的哀怨赋予了梅,梅是昭君幽魂所托,使梅变得有血有肉,人情味十足;其四用寿阳公主的娇美风流表现梅随风飘舞时的轻盈姿态;其五写出了梅花飘落时的依依不舍。在这首词中,几乎没有一句是直接描写梅花的幽姿,却句句都见梅韵,这种手法比直接白描更有风味。此外“东风冷,香远茜裙归”(《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红萼无言耿相忆”(《暗香》),“枝上么禽一两声,犹似宫娥唱”(《卜算子》),“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玉梅令》),“翦翦寒花小更重,阿琼愁里弄妆迟”(《浣溪沙》),都是把梅花比作佳人,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给人一种“似花还似非花”之感,让人回味无穷。 “不必见到此,而可说已能进乎此”。

其咏梅词中出现的更多更直接的是对自己的身世与感情的寄托。如《一萼红》: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据夏承焘《姜白石系年》称“这是白石词中怀念合肥女子的最早作品”。“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一句正点出了其怀人之情;“空叹时序侵寻”一句点出题旨,岁月匆匆,虽说此时的红梅是如此的娇美,但春去后将去哪里寻觅,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只有无奈的“空叹”而已;“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一句充满了对奔走江湖的悲叹,究竟自己这样南来北往地奔波于江湖有何目的?不过是搏得温饱的手段罢了。而作于其晚年的《卜算子》无疑是对其一生凄凉心事的总结,这里既有“万古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的清高者必寂寞的感叹,也有“日暮冥冥一见来,略比年时瘦“的人生迟暮之悲,更有“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的怀才不遇之叹与世间冷暖之慨。

由此可见,姜词在追求雅而不俗的创作手法的同时,还把自己的寄托融入其中,使其词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不凡的表现,从而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也就是姜词“香”的魅力的所在!

综上所述,这“冷香”不单单是其人格象征,更是其词的美学特征。他的不媚俗,他的骨格,他的重情重谊爱自然的雅士风格无不影响着他的词,无不决定他的词“冷香”的特色。

注释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6.

②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8.

③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26.

④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0.

⑤ 柏原.谈花说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2.

⑥ 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苑出版社,2001:248.

⑦ 缪钺,叶嘉莹.灵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8.

⑧ 詹安泰.宋词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5.

⑨ 钺.灵词说(续十)――论姜夔词.四川大学学报,1984(4).

⑩ 谢章艇.赌棋山庄词话.词话丛编修订本:3479.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9.

参考文献

[1] 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3] 刘慧娟,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79.

[4]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季羡林.宋代文学研究(下).北京出版社,1979.

[6] 刘熙载著.艺概・词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上一篇: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SVM的房地产财务决策风险预测及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