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在非洲的投资

时间:2022-07-04 08:03:51

刍议中国在非洲的投资

摘 要:文章描述了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并探索其背后的动机及其对非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 非洲 投资 现状 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62-03

一、引言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都呈现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趋势。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也不例外。目前中国正从一个以投资流入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一个进行大量对外投资的国家。如今,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非洲并且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多个动机,这也给非洲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二、投资理论:概述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联合国《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将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一种涉及长期合作关系的投资,并在投资人(外国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的企业)国家以外的经济体中对当地实体拥有持续利益和控制力(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下属企业或外国子公司)”{1}。穆萨(2002)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一个国家的居民(资源国家)为了获得资产的所有权而在另一个国家(东道国)控制生产、分配等的过程。{2}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之后,在2000年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而在2001年又趋于回落。2000年世界总流入水平有1.3万亿美元,是五年前的4倍。{3}要想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就需要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开始谈起。

(二)邓宁的折衷理论

通过梳理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理论,邓宁教授介绍了折衷理论,也称为O-L-I模型,这个模型提供了一种分析跨国公司国外投资活动的总体框架。{4}基于斯特雷克(2011){5}和Denisia(2010){6}的文章描述,折衷理论强调了企业要想进行对外投资,其自身应该具备三种优势:

首先是所有权优势,指的是无形资产,如企业研发能力和内部有效沟通的能力。邓宁强调,为了对外投资成功,企业至少应该保持一些特定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公司受益并帮助公司降低在不同国家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另一个优势是区位优势,这就决定了东道国能否吸引跨国业务的投资。如果只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企业只能把所有权卖给其他公司,而自己不能使用。因此,企业也应该有内部化优势,以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贸易。这样,企业就可以利用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润。

(三)投资发展路径理论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传统的理论不能清楚地解释这种情况。在折衷理论的基础上,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路径理论。在研究了从1967年到1978年间67个国家的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投资条件与国民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7}

邓宁将一个国家的投资发展路径根据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为5个阶段。{8}在第一阶段几乎没有向内和向外的直接投资,因为国内市场非常小,基础设施不足。随着当地独特优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流入,但仍然很少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到第三阶段,企业有了越来越多的竞争优势,对外投资迅速增加,甚至超过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直到第四个阶段,国家已成为纯粹对外投资的投资者,这意味着对外直接投资大于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保持稳定,就像今天在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样。至于中国,它已通过将重点放在吸引外资的初级阶段上,目前正处在既吸引外资又对外投资的中间阶段。

三、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关系的发展

(一)历史回顾

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中非之间的关系取得飞跃式发展。中国与非洲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始于1955年。中国与非洲的密切关系始于1955年,当时中国在万隆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9}。这使得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投资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然而,中非经济关系因为大多数非洲国家仍然处于独立发展的历史状况而发展缓慢。这段时期的投资特点是投资规模非常小,经济合作由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而受限。

2.第二个时期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国的重点转向经济发展,中国和非洲开始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合作。最引人注目的合作是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连接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中国在这条铁路上花费了4.55亿美元。{10}

3.第三个时期是从2000年起,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建立了中国和非洲国家政府以及私人部门之间的长期贸易和投资关系,从那以后,投资数量急剧增长。通过这个论坛,中国和非洲希望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这将有助于消除贫困并通过培养竞争力来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从那时起,中非签订了许多经济合作与投资合同,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肯尼亚勘探的协议。

(二)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

现在中国企业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关键领域发挥作用,并成为西方国家的项目竞争对手。根据2010年中国商务部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11},到2010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存量已经达到约130亿美元,而在2009年是93亿美元。2010年,中国企业流向非洲的投资约为21亿美元,2009年则为14亿美元。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在非洲的总投资整体上一直在增长,直接投资平均每年增加46%。

通过中国企业在非洲直接投资的多年发展,中国的投资领域已经扩展到多数非洲国家,有超过700家中国企业和近80000名中国工人,覆盖了非洲大陆的50多个国家。{12}基于2010年中国商务部统计公报中的数据,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南非、尼日利亚、尼日尔、刚果民主共和国、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肯尼亚。{13}此外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保证原料定期供应,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也往往是资源导向型投资,投资领域也集中在那些对中国有战略利益的一些关键部门,如制造、建筑、医药等领域。

(三)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动机

1.中国企业在非洲对外直接投资的紧迫性。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矿产是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在2010年底,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321亿桶,占世界总探明石油储量的9.5%,几乎相当于欧洲和欧亚大陆的总和,仅次于中东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原油产量在2010年达日产1009.8万桶,占当年全球原油总产量的12.2%。{14}中国越来越短缺的自然资源使中国渴望加速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的步伐。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的资源,受其增长率的限制,所以亚洲有限的生产速度不能提供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美国和欧洲控制了中东的绝大部分石油。因此,中国通过投资非洲的石油和天然气,将非洲作为资源的长期重要来源。许多中国跨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靠近原材料来源的地方建立厂房,以降低进口原材料带来的运输成本。{15}

2.中国和非洲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16}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市场对其他跨国公司更加开放,因此国内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某些产品的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甚至供应超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将寻求进入新的市场,这点对于非耐用品制造企业尤为明显,如食品加工、饮料、烟草、肥皂和化妆品生产企业。{17}因此,一个有效的跨越狭窄发展空间的方式就是开发新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寻找新需求。

从非洲的角度来看,吸收中国投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非洲是一个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欠发达大陆,甚至有一些国家还在遭受战争。自1980年以来,非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对于大多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才稍有好转。{18}如果非洲想刺激经济,它必须依赖外国直接投资。GDP是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由于非洲各国人均GDP较低,非洲人民没有大的购买力并且几乎没有储蓄,不能刺激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投资的增长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如果只依赖于出口原材料,经济很容易受到外部贸易和需求条件的影响。要想实现工业化,非洲需要资本、技术、高质量的人才、经验、廉价商品来促进其发展或重建家园,所以他们只能依赖外国直接投资。相应地,中国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的积累后,具备了资本、技术和高质量的人才,有能力帮助非洲迅速建设自己的家园。

四、中国直接投资对非洲的影响

(一)中国直接投资对非洲的积极影响

1.中国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缺少资本的困境。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给这块大陆带来了大量的外部资金,能够拉动非洲的经济,提高了的产能利用率可以提高非洲的产出。例如,中国在赞比亚的铜矿生产投资使得铜产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从而相应地增加了出口收入。{19}这样的投资是非常宝贵的,这给非洲一个更广泛的发展机会。由中国政府的意愿所推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有竞争力的成本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给这块大陆带来所需的资本,并且推动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内实际生产总值的增长。另外,中国在一些贫穷、饱受战争破坏、冲突不断的国家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而西方投资者往往认为在这些国家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投资。

2.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技术扩散可以推动非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非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中国的技术特点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更容易被在较低发展阶段的非洲消化和吸收。以关系到食品供应安全和稳定的农业投资为例,在2009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承诺要在非洲建立技术中心,派遣科学家给非洲国家带去新技术,帮助非洲升级产品和支持当地研究和创新。{20}通过使用来自中国的技术,非洲可以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扩大出口规模,因此,非洲被全球经济边缘化的风险也可以降低。如中国投资者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包括灌溉方面的技术培训,帮助津巴布韦把烟草加工成香烟。使津巴布韦用出口香烟代替了出口烟草,这是津巴布韦出口数量最高的一种产品。{21}中国的直接投资可以促进非洲工业化的过程,把非洲带入全球生产链。

3.中国直接投资降低了非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和扩大了产品类别。中国投资给非洲消费者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福利效应,特别是在贸易行业方面,中国企业提供更好、更廉价的出口产品,使非洲市场上的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加纳的各种各样的机动车辆,南非、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和冈比亚的纺织品和服装。{22}

(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1.中国的工业竞争力在整个非洲是有优势的,尽管一些非洲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有优势(如纺织、服装),但这些企业和中国同等企业相比,在机器设备、工艺水平、操作技能、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当中国企业进入这些行业,非洲这些企业可能会担心来自中国的竞争。{23}总之,尽管中国的这些企业会给非洲消费者带来好处,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还是会威胁当地生产商。此外,伴随着中国投资实体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从事服务行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这些服务企业在工资、成本和专业知识上有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当地供应公司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此,中国企业应与当地企业找出利益汇合点,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中国的直接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非洲居民就业。一方面,中国管理者从母国的文化、习俗、沟通和成本出发,倾向于雇佣母国的员工,这可能会对当地居民就业不利。另一方面,由于非洲当地居民通常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技能,有时候中国经理人不得不雇佣中国员工作为高级经理人员,而不是非洲本地居民。即使有机会雇佣当地劳动力,数量也很有限。因此,中国企业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促进当地居民在中国企业就业,融洽关系,增进友谊。

五、结论

尽管中非关系在高速发展,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因此可以预测,双边关系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多。此外,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与西方国家在非洲进行的投资有很大不同,在以下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例如,中国提供援助时没有附带很多条件;中国允许非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以相对较低的利率还债;中国不仅提供了资金援助,也提供了技术和专业培训。{24}

由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企业主要是由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经济利润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相反,他们试图寻求采矿权和与非洲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再加上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形势互补,在非洲的投资是中国经济战略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寻找资源和市场。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给非洲带来了资本、技术和管理技能,但同时,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排挤当地企业和就业,需要中国投资企业引起高度重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帮助和支持非洲人民实现非洲梦。

注释:

{1}UNCTAD(作者: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99),p.465页

{2}See Moosa(作者:穆萨)(2002),p.1页

{3}See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2),p.6-7

{4}See Denisia(作者:丹尼斯)(2010),p.56

{5}See Straker(作者:斯特雷克)(2011),p.4-5

{6}See Denisia(作者:丹尼斯)(2010),p.56-57

{7}See Wang,S.,/Tang(作者:王/唐)(2008),p.818

{8}See Wang,D.,/Chi /Liu(作者:王/池/刘)(2009),p.25-26

{9}Looy(2006)(作者:路易),p.2

{10}See Meidan(2006)(作者:梅丹),p.74

{11}See MOFCOM/NBS/SAFE(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p.89.

{12}See Zafar(作者:萨法尔)(2007),p.123

{13}See Zafar(作者:萨法尔)(2007),p.123

{14}See BP(作者:世界能源数据库)(2011),p.6-7

{15}See Moosa(作者:穆萨)(2002),p.268

{16}See 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7),p.61

{17}See Moosa(作者:穆萨)(2002),p.267

{18}See 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7),p.5

{19}See Renard(作者:瑞纳德)(2011),p.22

{20}See Renard(作者:瑞纳德)(2011)p.28

{21}See Renard(作者:瑞纳德)(2011)p.29

{22}See Renard(作者:瑞纳德)(2011)p.23

{23}See Renard(作者:瑞纳德)(2011)p.23

{24}See Renard(作者:瑞纳德)(2011)p.6

参考文献

[1] BP(2011),BP世界能源数据库,http:///liveassets

/bp_internet/globalbp/globalbp_uk_english/reports_and_publications/

statistical_energy_review_2011/STAGING/local_assets/pdf/statistical_

review_of_world_energy_full_report_2011.pdf,02.06.2012.

[2] Denisia,V.(2010),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欧洲跨学科杂志,pp.53-39.

[3] Looy.J.(2006).非洲与中国:一种战略关系.pp.1-28.

[4] Meidan,M.(2006),中国对非洲政策:经济先行.亚洲视野,69-93.

[5] 2006-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6] Moosa.I.A.(200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应用.UK.

[7]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2),以发展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益,最小化成本.经济合作与发展出版社,http:///dataoecd/47/51/1959815.pdf,01.06.2012.

[8] Renard,M.F.,(2011),中国在非洲的贸易与投资.亚洲发展银行出版.

[9] Straker,H.(2011).如何理解跨国公司行为,http://www.google.de/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ved=

0CFsQFjAA&url=http%3A%2F%.uk%2Fstudies%2Finternational%2520management%2Funderstandingglobalfirm%2Fessay.doc&ei=iLrXT7Xy

CcT2sgb1lvHSDw&usg=AFQjCNEwDlH6zzQ84IAqKRToIAMz3kChiA

&sig2=oqtEq8Fl_t6je9RaSlXDTA06.06.2012.

[10] 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99),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对外直接投资和发展中的挑战.美国出版社,p.465 http:///en/docs/wir1999_en.pdf,04.06.2012.

[11] UNCTAD(2007),亚洲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时代.联合国出版

[12] Wang,D./Chi.,H./Liu,X.(2009),中国投资发展路径研究.发表全球管理研究杂志,25-33.

[13] Wang,S./Tang,Y.(2008).对外商直接投资与非平衡勘探解释.浙江科技大学出版社,pp.818-821.

[14] Zafar,A.(2007),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日益密切的关系L宏观经济,贸易,投资与援助.牛津大学出版社,103-130

(作者单位:招商银行太原分行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郑钊)

上一篇: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探讨 下一篇:浅议中亚、俄罗斯技术转移服务及外贸物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