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性别差异 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22-07-04 01:00:04

缩小性别差异 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两性和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尤显突出。缩小性别差异,促进两性和谐,始终是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有许多条道路值得探索。

[关键词]性别差异;两性和谐;性别合作;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4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1-0015-02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构建两性和谐的社会,实现两性间的平等、和谐和共同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现实意义的话题。

对此本人从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数字性别差异――性别不平等延续不绝

显而易见,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组织、政府的承诺和推动,已经使妇女获益良多。但是现实依然是妇女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权利的实现上和男性平起平坐。

1.全世界8亿以上的文盲中,2/3是妇女。在中国,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文盲人口中成年女性占到总数的71%;青壮年文盲中妇女占70%左右,其中农村妇女占了绝大多数。

2.按照联合国的说法,“贫困长着女人的面孔”,世界上70%的穷人是妇女。全世界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3倍,只有中国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26%。中国农村的自杀女性是城市女性的3倍。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城乡差距最大的就是中国。最边缘最弱势的是农村中的女性。

3.世界上入选的议会成员(两院加在一起)只有15.6%是女性。中国妇女参政面临着一些具体问题:党政领导班子中女性配备不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偏低;现任女领导干部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年纪大的多,年纪轻的少;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群团部门多,党政和经济部门少;机关党委书记和纪检组长多,正副职领导干部少。

4.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两性工资都存在差距(同工不同酬)。与同工的男子比较,妇女平均少得30%-40%的报酬。在中国,10年间,收入中的性别差距明显,城镇两性的收入差距扩大了7.4个百分点,农村则扩大了21.8个百分点。

以上几方面的数据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会自动给妇女带来好处,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给妇女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劣势。可以说,在大多数社会里,与男性相比,女性都是一个较少接触资源、机会和决策过程的群体。对女性发展而言,这是一个障碍,因为它限制了女性为了自己和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和实践自身价值的能力。就整个社会而言,从女性问题到男性问题再到社会问题,是一个因果链。妇女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有可能转化为男性问题,更有可能会转化为社会问题。进一步讲,妇女发展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二、缩小性别差异,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

平等,不是只存在书面上的宪法原则。平等与公正是不可分割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由男人和女人平等地解决,而发展成果和潜力的分配也要由女人和男人更公平地分享。性别平等意味着,在所有的公共和私人生活领域,两性有同等能见度、得到平等赋权和平等参与。

1.必须建立健全旨在促进性别平等、妇女进步发展的制度性机制。将性别视角纳入全社会治理体制中,尤其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社会性别意识是国际社会兴起的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它已经纳合国的人类发展统计指标,纳入国际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许多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之中,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依据之一。作为一种现代意识,社会性别意识强调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它们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的平等。这里要强调:一是在业已造成性别事实上不平等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期,应强化性别比例政策,尤其是在权力部门要增加女性的比例。这一做法表面看来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其实这是对现实的承认和对历史的补偿,体现着公正原则。一个公正健全的社会应当将其所有成员一视同仁地看待。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谁的意见会胜出呢?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人会利用自己的力量使别人相信,他们获得的就是他们应得的。这一现象被称为“黄金定律”(总是由拥有黄金的人来制定规则)。真正的平等应当由表面上的某些制度不平等来实现,即机遇应当首先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二是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以法律的刚性切实维护妇女的权益。在中国,在公开场合公开歧视妇女的言行是比较少见的,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仍以男性为中心来考虑妇女。要改变这种局面,走法制化的道路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为把性别意识纳入主流曾把国内的所有法律都梳理了一遍。我们是否可以以社会性别的意识来审视和校正自己的法律法规呢?这将对培养人们的“性别平等”观念、形成“性别平等”的习惯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挥妇女组织对社会公共政策的独立监督作用。由于历史的惯性和偏见,一些决策者往往意识不到决策中的不平等,感受不到一个看似平等但在实际执行中对男女两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意识不到甚至连事后的矫正都做不到。

2.净化大众传媒,倡导建立一种旨在促进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社会舆论不可或缺的载体,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大众文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众传媒自觉或不经意地复制着“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夸大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以及把女性当作商业的卖点甚至男性成功的标志。为此,要净化大众传媒,一是要强化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二是在大众传媒中大力倡导女性“四自”思想与“性别平等”思想,避免大众传媒对人们进行社会性别观念的误导。三是对媒体丑化、歧视妇女、扭曲性别关系和性表达的描述采取零容忍政策。2002年爆出联合国人员在西非的待丑闻之后,科菲・安南宣布对联合国工作人员的性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四是媒体的女性从业者要善于代表自己同胞,表达女性自己的声音。但女记者的增多并没有明显改变信息的内容、风格或陈述的方式。即使越来越多的新闻由妇女报道和编辑,新闻的决定权仍然在男人手中。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在文字和形象上表达自己,为妇女提供担任公职所需的信心和支持,促进形成妇女的社会和政治角色的新模式,这是女性媒体从业人员应尽的职责。

应该特别提及的是,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公共领域,对于所有关注性别平等和社会改造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战略的出发点。大众的社会性别敏感度逐渐提升,“妇女解放”开始从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运动”扩展为“学术话语”、“公共话语”直至“私人话语”,许多过去被认为纯属私人性的事件,如妻子被丈夫殴打,已突破了私人空间,被赋予了社会的意义。因此,互联网正确的性别意识导向的确立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互联网当下的境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3.实现性别平等的主体条件――妇女的自我解放、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尽管当今世界,除了极少数欠发达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女性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女权主义运动处于方兴未艾之中。但是,如果从社会的主流文化来看,传统性别文化仍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传统性别文化的最大缺陷是:以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截然两分为基础分配男女的角色,界定男女的价值地位。这种模式构成对妇女最根本的限制。这种模式就像一个强大的复合体,通过包括传统习惯、政府政策、社会运动、通俗文化、正规的教育和教科书等表达出来,内化成了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和集体无意识。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传统性别文化,使得妇女时时处处被一种强势话语所左右,这些话语表明了妇女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它是阻碍两性尤其是女性解放的最大思想障碍。

妇女如何在既有的环境中调适她们的角色?

首先淡化传统性别文化的压力,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妇女――多多少少或毫无疑问地有一种想法――就是作为女人,首先和首要的是做贤妻良母。甚至在当代的女大学生中流传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可见影响之深。而恰恰是这样一种观念,使众多女性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成就。倘若能够成为举足轻重的人才如政治活动家或经济强人,她就必须超越传统的价值定位和性别行为规范。

其次强化自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当年的所谓革命的性别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妇女以男人为标准的“男女平等”,即:“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语)。这是一种无视男女生物/生理的两性间差异,人为抹杀性别界限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男女平等,但男女有别,男人应该保持男性气质,女人应该保持女性气质,这样的社会才是一种正常与和谐的社会。妇女解放应该是一场妇女解放自己的运动,其目标是打破传统文化对两性的刻板定型,其核心就是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以求得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妇女解放与男人解放是相辅相成的,妇女解放的目标是从妇女受压迫的不平等性别合作转变为两性平等的性别合作,实现性别和谐存在和共同发展。

上一篇:政府需在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中走出三大困境 下一篇:新时期干群矛盾及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