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范进中举》看封建科举制度

时间:2022-07-04 11:35:18

由《范进中举》看封建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这部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称得上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

封建科举考试制度是各封建王朝用来选拔人才、笼络读书人的制度和手段,也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走上仕途、改变命运的阶梯。读书人一旦中举,便可平步青云,所以热心科举,追求功名富贵,在当时封建知识分子中极为普遍。《范进中举》中作者不仅以愤懑的心情,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了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还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恶浊的社会风气的根源。

小说中的范进就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故事最具典型意义。范进一生经历了十二三场考试,但始终是一个童生。小说描述范进一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由于天气冷,他又穿着单衣,冻得哆哆嗦嗦,形同乞丐。这种形象不禁勾起了当日主持秀才考试的周进对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在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时,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后来范进又挣扎着到省里参加乡试,考完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那情景是何等的凄苦可怜。出榜那日,家里无米下锅,其母“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被迫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抱到集上去卖。这时考中举人的喜报传来,但他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里,看到喜报时,几十年追求的理想,今天竟然得以实现,高兴过分,而喜极致疯。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几十年落第的心酸和卑怯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势利的社会风气。

范进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倘若跃过了它,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会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当时的读书人的确是非常可悲,当然也是非常可怜的。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他们始终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信条,坚持走下去。范进的经历也正是对这一点的证明。

科举考试制度所造就的功名富贵,是封建士人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各阶层所看重的。在《范进中举》一节中,有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那便是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他是一个庸俗的势利小人。在范进中举前后,他的态度判若两人:中举前,他对范进是百般辱骂与讽刺,把范进直骂得狗血喷头,摸门不着;中举后,他便马上低声下气,毕恭毕敬地称女婿“贤婿老爷”,还恬不知耻地在人前夸范进“才学之高,品貌之好”。为治范进的疯病,被迫打了范进后,心中很是懊悔打了“文曲星”。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户之所以如此前倨后恭,是因为他也中了功名富贵之毒。在他看来范进中了举,就等于有了荣华富贵,一生衣食无忧,自己也便觉得有了靠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虽非读书人,却也深受功名富贵思想的影响,他的头脑中也产生了等级观念,在范进刚刚进了学时,他便教训范进说,中了相公就该高人一等,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跟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否则坏了学校的规矩,连他脸上都无光了。

《范进中举》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和腐蚀,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由于种种原因也并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国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正如《范进中举》对科举考试制度及功名富贵的批判一样,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既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是只知挣钱的机器。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选拔人才的手段――考试,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样才会真正促进我国的发展。

上一篇:斯妤散文两篇欣赏 下一篇:历尽苦难 痴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