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前两次三角债

时间:2022-07-04 09:43:06

2013年10月,我国三季报公布已经接近尾声,据统计51家公布三季报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和为168.36亿元,而2012年三季度87家有色金属公司的应收账款为359.74亿元。三角债恐怕会再次显现。

“三角债”,是人们对企业之间超过托收承付期或约定付款期应当付而未付的拖欠货款的俗称。是企业之间拖欠货款所形成的连锁债务关系。通常由甲企业欠乙企业的债,乙企业欠丙企业的债,丙企业又欠甲企业的债以及与此类似的债务关系构成。

我国第一次产生大规模三角债是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企业账户上“应收而未收款”与“应付而未付款”的额度大幅度上升,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中央高层迫不得已出台了严厉的紧缩政策,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收缩,利率迅速被提高,如此大力的紧缩措施直接导致了经济的硬着陆。几乎在一夜之间,热销的商品变得无人问津,中国经济陷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寒冬。商品的大量滞销,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滑,现金流严重萎缩,企业资金链条走在崩溃的边缘。由于整体经济层面的流动性非常匮乏,企业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又导致企业无钱支付已经到期的应付账款。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几近崩溃,谁也不信任谁。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怕还了钱以后别人不还他怎么办,索性也就不还。1991~1992年间,“三角债”的规模曾发展到占银行信贷总额三分之一的地步。到1992年底,国家共注入500多亿元资金,采取多种手段才最终解决了三角债问题。

第二次影响较大的三角债是2012年至今,其实第二次三角债在2009年就已经存在,只是并不明显,到2012年问题已经达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企业间账款相互拖欠现象十分严重,2012年1~5月,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到7.54万亿元。而上市公司2012年8月23日的中报也显示出,已公布中报的1437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整体规模达8039亿元,较去年同期5550亿元的规模激增约45%。此轮债务拖欠的直接诱因来自经济下行压力,而非信用关系的急剧恶化。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产成品销售,正常经济条件下不会出问题的做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都可能造成上下游货款回收困难,进而形成债务链。

从波及的范围看,上世纪90年代那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而此次三角债的主角除了国有企业外,涉及面更广,还有很多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中在采掘、商业贸易、化工、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煤炭、钢铁等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及光伏制造等领域,而且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受损更为严重。

以LED行业为例。据业内人士透露,LED行业普遍存在着“连环债”问题。

据半年报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30日,21家主要的LED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高达73.71亿元,应收票据合计为1.5亿元,而他们上半年的收入总额才97.54亿元,应收账款几乎占总收入的七成还多。同时,他们的应付账款也超过了45.90亿元。

许多企业与供应商合作,靠信用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按照行业内的普遍规则,许多人选择向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赊账,同时允许下游客户欠款以维持企业长期订单。在这条循环欠款的链条上,一旦企业的销售市场不稳定或是利润空间下降,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客户要求,这个链条就会发生断裂,而这一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会受到冲击。

近日,深圳宝安的雷星光电因为区区100万元的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资金链断裂是压垮雷星光电的最后一根稻草。据雷星光电前员工称,倒闭之前,公司大约有100万元的货款未能收回,从而导致其资金链断裂,其中最多的一家欠款有30万元。而与此同时,上游的供应商却在不断催款,公司只能利用自有资金垫付,最后实在是挺不下去了。

而这并非个案。今年7月2日,中山古镇产值超亿元的大型照明企业雄记老板谢映因欠薪和欠货款跑路,因资金链断裂,欠下了众多供应商近2500万元的款项。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深圳、中山及东莞等LED企业集中的城市就有超过5家以上企业倒闭,造成了大量供应商货款无法收回,员工工资被拖欠的现象。

高工LED研究所所长张小飞认为,资金链一断裂,企业很快就会倒闭,这种现象在LED行业内已经相当严重。

每一家倒闭的企业背后都是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供应商,倒闭企业所造成的资金短缺已传导到了当地整个LED产业链。

此外,此次三角债还有一个典型特点:除了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大型基建项目也被卷入其中,而且成为主要源头之一。

而与此前债务链条仅仅是在企业间循环不一样的是,这次链条上的主体更复杂,政府、企业、民间的钱都被卷在这个链条上,鄂尔多斯和神木事件就是此次三角债的一个体现。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中国管理创新 下一篇:差距就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