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时间:2022-07-04 08:47:27

摘要 通过对12个双季晚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扬粳4038、秀水519、N6201、镇稻11、新隆粳3号等5个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性状以及抗病性等方面表现较好,为庐江县的双季晚稻品种优化提供试验数据支撑,为进一步推广高产优质品种理论基础。

关键词 双季晚稻;新品种(系);产量;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51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087-01

为了加快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运用,更好地发展庐江县双季稻生产,结合2012年度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在历年品种试验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双季晚稻品种对比试验。试验通过比较分析,科学地鉴定引进品种的各项农艺性状,筛选出适合该区域大面积种植的优质品种,为双季稻生产提供试验依据,实现双季晚稻品种的优化配置。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庐江县万山镇永桥村某农户承包田,面积1 000 m2,前茬为双季早稻。田形方正,排灌方便;土壤为黄土母质发育形成的澄白田土种,耕层土壤质地为黏壤,肥力水平中等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

1.2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有扬粳4038、秀水519、N6201、镇稻11、新隆粳3号、安选晚1号、皖稻86、宁粳3号、丙11-073、秀水05、丙07-077、科辐粳7号等12个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其中以宁粳3号作对照品种(CK)。小区面积20.6 m2;栽插密度为45.0万穴/hm2,行株距为17 cm×13 cm,每小区栽插900穴;小区间走道宽30 cm(包含边行边际宽17 cm);区组重复间和试验区四周走道宽40 cm(包含边行边际宽13 cm)。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1 m以上,对应栽植小区品种[1-2]。

1.4 田间管理

播前晒种,浸种消毒,常规催芽。采取湿润育秧,6月20日播种,秧田播种量375 kg/hm2,播后踏谷。秧田基肥用量45%复合肥675 kg/hm2。二叶一心期施尿素75 kg/hm2作断奶肥,秧苗一叶一心期和五叶一心期秧田用15%多效唑粉剂500倍液喷洒化控,秧田秧龄35 d[3-4]。

早稻留矮茬收割,稻草全部移出。灌浅水撒施基肥后翻耕。基肥施45%复合肥(15-15-15)600 kg/hm2、碳铵150 kg/hm2、硫酸锌9 kg/hm2。然后旋、耙整田,达到田平(高差不超过2 cm)的要求[5-7]。

栽后5~6 d,追施尿素135 kg/hm2、氯化钾60 kg/hm2;多数品种主茎穗二期时施穗肥,施尿素90 kg/hm2、氯化钾75 kg/hm2;破口前,施尿素60 kg/hm2、氯化钾75 kg/hm2;采取浅水栽秧,深水活棵,浅水和露田分蘖;当多数品种每穴平均茎蘖数达8~9个时,落水烤田,烤至田面人立不陷脚后复水。复水后湿润管理至拔节。施穗肥后,保持浅水层至灌浆结束,以后湿润管理,收获前7 d断水;病虫草害防治,全生育期统防统治技术运用于试验田块;按品种的成熟先后及时收获,分区单收、单晒[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晚稻品种(系)的生育期

由表1可知,参试品种在6月20日统一播种,7月24日统一移栽,播齐历期变幅在82~97 d,平均为84 d;全生育期变幅在127~142 d,平均133 d。其中最长的科辐粳7号播始历期97 d,全生育期142 d,比对照长13 d,属于晚熟品种;最短的秀水519播始历期82 d,全生育期127 d,比对照品种早9 d,属于极早熟品种。根据庐江县双季晚稻种植区域特性,秀水519、镇稻11、扬粳4038、丙07-077生育期在127~132 d可视为早中熟品种,其他品种等均在135~140 d可视为中晚熟品种。

2.2 产量构成及产量

由表2可知,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区产量)>结实率。12个晚稻品种(系)的6个产量构成性状存在一定的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总粒数,平均值109.38,变异系数为12.91%,变幅为92.3~136.1粒,说明这个性状变异比较丰富,品种筛选是可选择性强。变异系数最小的结实率,说明这些晚稻品种结实率相对变幅不大。其他性状变异系数介于这2类之间,差异不明显。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从高到低的位次依次是扬粳4038、秀水519、N6201、镇稻11、新隆粳3号、安选晚1号、皖稻86、宁粳3号、丙11-073、秀水05、丙07-077、科辐粳7号。实际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宁粳3号的有扬粳4038、秀水519、N6201、镇稻11、新隆粳3号、安选晚1号、皖稻86,分别较对照品种宁粳3号增产8.8%、8.74%、8.52%、7.76%、4.97%、3.99%、2.71%、1.51%;低于对照品种宁粳3号的有丙11-073、秀水05、丙07-077、科辐粳7号,分别比对照减产1.28%、2.79%、3.54%、13.34%。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12个参试品种的综合因素考虑,认为扬粳4038、秀水519、N6201、镇稻11、新隆粳3号等5个品种表现相对突出。N6201在穗长和总粒数方面具有双重优势,属于大穗型品种,更易获得高产,但该品种生育期较长,作为双季晚稻栽培宜适当提前;镇稻11综合性状均具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分蘖力强,具有高产潜力;扬粳4038在株高和千粒重是最高水平,产量很高,其他性状兼顾中等水平,适合本区域种植也易获得高产;安选晚1号与皖稻86,穗部性状虽没有优势,属于中穗型品种,但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千粒重较高,能够稳产。总之,生育期是确定水稻品种布局的关键因素,产量构成性状是产量内在表现,产量反映水稻生产的直接效应,抗性表现是区域种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推广种植选择品种时必须综合衡量。

4 参考文献

[1] 魏峰.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10(6):10-12.

[2] 徐济春,张晓红.双季晚稻新品种(系)比较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79-80,97.

[3] 梁景文.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62-63,65.

[4] 杨胜标.长汀县2012年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J].福建稻麦科技,2013(1):73-74,83.

[5] 喻凤琴,刘宗发,黄海燕,等.超级晚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24-25,80.

[6] 郭松华,罗小玲,吴锋,等.2007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晚稻感光组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8):987-990.

[7] 梁珍,陈景智,黄伟平.兴国县2006年水稻杂交组合品比试验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2):122-123.

[8] 杨家俭,崔志斌,刘红娥,等.桃江县一季晚稻杂交组合品种比较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06(6):27-28,31.

上一篇:修水县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优势及其集成技术 下一篇:昭通市昭阳区燕麦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