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瑞克林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04 08:19:34

摘要:目的 讨论尤瑞克林对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用。方法 将40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尤瑞克林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丹参治疗。对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和疗效评分。测定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平均血流量(Q)和外周血管阻力(R),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5%)、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外周血管阻力明显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尤瑞克林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轻、中度急性脑梗死;尤瑞克林;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起病迅速、病情风险、致残率、致死率均很高。临床上常用溶栓治疗,治疗效果也得到公认。但有严格的时间窗及适应证,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尤瑞克林(广东天普生化医药有限公司,专利号:021167834)是分子量约43 000道尔顿,化学结构为丝氨酸蛋白酶 [1]。能够作用于低分子量激肽原,具有发挥选择性扩张血管等生物学功能[2]。本文选择40例患者,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尤瑞克林进行治疗; 20例患者采用丹参治疗,对比研究尤瑞可林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订的轻、中度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 证实,排除颅内出血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8~75岁(58.02±13.1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7 d(3.65±1.21)d;神经功能分型:轻度12例,中度8例;发生部位:基底节梗死10例,额叶梗死4例,颞叶梗死4例,枕叶梗死2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2~74岁(60.12±10.3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0 h~6 d(3.44±1.14)d;神经功能分型:轻度11例,中度9例;发生部位:基底节梗死9例,额叶梗死5例,颞叶梗死3例,枕叶梗死3例 。

1.2 排除标准 排除既往史与伴发病单项积分达4分者、临床症状出现昏迷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予尤瑞克林(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065,规格0.15单位/盒)0.15 PNAU/,次/d,生理盐水100 ml溶解,静脉滴注40~60 min。对照组用丹参(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拦住文号:国药准辽Z14021812)20 ml,次/d,静脉滴注。用药期间,停用钙离子拮抗剂、ACEI类药及抗凝药。以10d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治疗效果。

1.4 治疗效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制订的标准拟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及疗效评定标准[4]。分为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8%~45%)、无变化(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增加18%以上)、死亡五个等级。

1.5数据处理 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 用药前、用药后2周,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无显著降低(P>0.05)。

2.2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3例(15%),显效11例(55%),好转3例(15%),无效3例(15%),无恶化病例;对照组基本治愈1例(5%),显效3例(15%),好转6例(30%),无效8例(40%),恶化2例(10%)。治疗组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50%)。

2.3 血液动力学比较 用药后2周,治疗组平均血流速度(V)、平均血流量(Q)明显高于治疗前,外周血管阻力(R)明显明显低于治疗前。

2.4 并发症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常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出现2例头痛、恶心现象,减慢滴速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两组均未出现过敏、出血、性低血压、心悸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是缺血所致临床常见疾病,治疗的重点在于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以保持良好的脑灌注压。尤其对于急性脑梗死而言,保持良好的脑灌注特别是缺血部位的灌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常规扩血管药物是常用的保持良好灌注的一种方法,但由于扩张血管靶向作用较差,通常对正常部位血管也存在扩张作用,导致病变区的血液向正常脑组织灌注,从而使得病变区的血流量更少,也就出现所谓盗血综合征。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应少用常规扩血管类药物。

尤瑞克林扩血管作用具有选择性扩张血管作用,也就是具有靶向功能。其作用机制是:缓激肽和胰激肽通过与B1和B2两种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B2为管家基因(b-actin)表达,为正常状态下激肽生物学功能发挥的主要受体[6]。B1受体是损伤诱导生成的受体,通过损伤而诱导其合成。通常情况下,缓激肽和胰激肽对B2有更好的激活作用。激肽与内皮细胞上的B2受体结合,能够促进EDRF的释放(NO),达到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而且它也可以直接结合血管平滑肌受体,促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诱发内皮细胞非依赖产生收缩作用,舒张与收缩两种作用共同促进脑组织微动脉扩张的目的[7]。而且由于激肽酶的存在以及其强大活性,使得激肽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仅为15~30 s,从而表现在循环中作用时间也相应较短。在缺血部位,因为无氧代谢导致乳酸浓度增加,但激肽原酶却又偏爱pH中性环境,因此激肽消除缓慢,半衰期时间延长,药理作用会相应增加。

缺血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实验表明,组织型激肽原酶1(Hk1)大都有促进缺血区新生血管生成功能。B1受体在血管生成中作用非常明显,机制可能为参与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以及循环改善。尤瑞克林通过促进缺血区内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建立起侧支循环系统,从而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发挥药效作用,达到有效缓解神经功能受损,减少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以及神经细胞再生。

本文研究表明,对于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治疗而言,尤克瑞林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治疗效果上表现为显效率、有效率更高,毒副作用更低;从血液流向学指标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的聚集率等均无明显变化,有效地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提高了平均血流速度和增加了平均血流量,达到有效改善梗死部位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由此可见,对于急性轻、中度脑梗死患者,尤瑞克林治疗效果明显,理化性质较稳定,且该药源于人体,没有免疫原性,通过静脉给药,作用更为直接,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晓霞,胡风云.尤瑞克林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1-4.

[2]张艳华.神经节苷脂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590-591.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12(6):381-382.

[5]巩企霞,眭建,赵晶.尤瑞克林治疗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5:5-8.

[6]温德树,马莉琴,吴志武,等.尤瑞克林对不同结构性影像类型进展性脑梗死治疗90天时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30):202-205.

[7]张燕,张秀华.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33-33.

上一篇:对比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临床子宫复旧情况 下一篇:早产儿血清电解质紊乱状况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