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保护中的利益平衡价值观

时间:2022-07-04 07:14:34

商标保护中的利益平衡价值观

摘 要:在商标财产权观念盛行的背景下,对商标权之保护也呈现出一种扩张化的趋势,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比较突出。而商标权作为一种私权利,对其保护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商标权人、消费者和其他市场竞争者的各种利益,因此,在商标法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的追求上要体现出一种有层次的平衡性,在动态的利益平衡中,更好地实现商标法规制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商标保护利益平衡合理使用

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知识产权天然具有的某种垄断倾向性,如不加以限制,势必会损害到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有悖于设立知识产权法之初衷。

就商标权而言,它作为一种识别商品的标志,承载着区别商品和服务以及经营者的功能,包含着经营者特殊的劳动和信誉价值,意味着对商标所有人多年辛苦经营的认可和保护,加大对商标专有权的保护是应有之义,也是对现实的积极回应。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商标专有权自身的垄断性,任其扩张或不合实际的前瞻性保护,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最终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在商标扩大化保护和限制之间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点,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一、利益平衡观在商标保护中之必要性分析

(一)利益平衡理念的法理基础

权利是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自然要受到某种边界的限制,否则就不成其为权利。商标权客体的无形性,使其权利边界的界定变得更加困难。对此,法律往往采用笼统的表述方式和定义方式来设定权利,致使人们不能直观权利的边界。这种边界的模糊性,使得对权利本身的保护缺乏全面的可预测性。因此,为了加强对商标权的保护,必须用超然的利益平衡观作指导,解决法律总是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这是解决商标权和其他权利冲突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实际上,商标权权利保护涵盖了公私两种利益,但这两种利益的界限却是一种朦胧而抽象的主观观念,缺乏任何量化的手段。公益和私益处于一个利益格局当中,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总是伴随着权利适度的扩张和限制,需要在权利保护范围内重新界定,实现公利益和私利益的动态平衡。

(二)从商标法的立法目的来看利益平衡观

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明确了对商标权保护的立法宗旨:“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者、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商标法立法目的之一是要保护商标专用权,这是对商标中凝结着的经营者劳动成果的认可。商标法保护商标专用权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商标法中保护商标专用权的原则和制度,这也是商标立法的基础和核心。有关商标立法、执法、司法都是围绕商标专用权而展开的。

商标法立法目的之二是要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实则是商标法立法的基础和落脚点。通过对商标专有权的保护,促使商标权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信誉,培育知名品牌,使广大消费者能买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对商标权人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中,法律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对商标所有权人的保护,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保护。

商标法立法目的之三是要保护其他经营者的利益。由于商标专用权是一种阻止竞争对手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专有权,商标保护必然是对市场竞争对手销售商品构成障碍。因此必须平衡商标权人与市场竞争者的利益,促进有效竞争。

(三)利益平衡制度是商标保护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商标权产生和历史发展看,商标权的保护最初是基于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换言之,最初的商标制度设计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体现出了当时商标法立法目的之所在――对公众利益的保护。如在判断商标侵权时普遍适用的“混淆标准”,就是看被告对相同或类似商标的使用是否有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混淆。因此,无论价值取向和具体制度设计,当时的商标保护都倾向于公众利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标作为商品质量和信誉的载体,商标的识别日益凸现,使得消费者在商品和服务的选择中把商标和提供商品的经营者联系起来。为了争夺消费者,一些不法经营者总是通过仿冒、假冒、恶意注册等搭知名商标的便车,以获取不法的经济利益。基于此,立法者开始对商标权中的私益给予重视,但同时对公众利益有所忽视。这时,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消费者是否混淆已经不是判断侵权的第一位标准,代替之以商标信誉是否受到损害。更有甚者,美国直接把域名与商标的冲突作为对物诉讼,即在没有对方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法院可以直接判决撤销或转让争议域名。这样,法律不自觉地走向另一极端,忽视对公众利益的保护。

商标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极端化倾向,对商标保护都是非常不利的。需要立法者和司法者在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中突中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判断,实现两者利益平衡,这才符合商标立法历史发展的逻辑。

(四)商标保护中利益平衡价值观对竞争机制的保护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然而,如将商标保护无限制地延伸到市场,必然会产生一些反竞争性损失。

从促进竞争的角度看,商标的区别为厂商之间开展有效竞争提供了一种手段。商标通过赋予消费者选择的标志而成为一种增进竞争的设计。商标区别了商品,作为一种特定符号,建构起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桥梁,使消费者把产品和厂商联系起来。商标的使用使其从信息来源到质量保证,发挥着信息转换器的作用。这是尊重权利人劳动的表现,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但应看到,商标权具有排他性,对其过度的保护,势必会影响到商品的正常流通和其他经营者一些合法权利的行使,增大开发商标的成本,从而造成对竞争机制的破坏,违背了商标法的立法宗旨。因此,存在一个平衡点,并在此范围之内发挥商标对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才能充分有效、合理适度的保护商标权。

二、国外商标保护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利益平衡观的体现

对商标保护的利益平衡观在国际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国商标法对商标权人日益扩大保护。《巴黎公约》、TRIP5协议中都将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最明显的如加大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对驰名商标的特殊跨类保护、域名与商标权利:中突的规制等等。二是出于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保护,在对商标权扩大保护的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建立相应的商标权限制制度,加大对商标权人义务的规制和权利的限制力度。目前,前者的立法和司法规制相对较为完善,也一直

是立法者和司法者关注的重点,而后者还不是很成熟,有的国家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随着各国商标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商标权限制的规定逐步引入各国商标法乃至国际条约中,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的商标法中均有关于权利限制的规定,在《欧共体商标条例》等国际条约中也逐步确立了相关的规则。综观各国商标立法和实践,对商标权的限制至少反映出以下两方面的价值:首先是有利于解决权利:中突,协调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要他人对自己权利的合法行使不妨碍商标权人的权利,商标权人就不得滥用自己的商标专用权对抗他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是防止滥用商标权。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如没有合理限制很容易导致其在市场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利益平衡价值观指导下的具体制度设计

(一)商标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他人善意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类似标记的行为。商标的合理使用不会引起混淆或误认,不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商标权人不能以商标专用权排除他人使用。合理使用是商标权限制的核心内容,成为各国商标权限制的首要内容,是解决商标权与社会公众利益之冲突的有效途径。

商标的合理使用包括商业性合理使用和非商业性合理使用。非商业性合理使用,如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的描述词语和客观性报道,不是商标意义上的使用。商业性合理使用是指不存在获取非法利益的商业性使用,如有关对地名注册商标的使用,如果作为地名或在旅游介绍中使用,应认定为善意的描述性使用,不构成商标侵权。

(二)商标权权利用尽原则

商标权权利用尽是指注册商标所有人或许可使用人将该商标加以利用,使用于商品并将商品销售或已经在服务上使用,则注册商标所有人无权再禁止或阻碍他人使用原商品上附有的注册商标。在销售活动中,权利人只可正常行使其权利一次。商标权权利用尽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平衡商标权人与商品所有权人对商品的处分,实际上是商品所有权人的权利对商标权的一种限制。

就我国而言,在商标法的实践中,对商标权权利用尽原则实质上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如商标权人许可出售了一批商品,批发或零售等就不再受商标权人控制,但这只是约定俗成,并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也没有关于权利用尽原则例外的规定,这就极可能造成商标的滥用或是权利的损害,因而有必要在立法上明确加以规制。

(三)商标先用权

商标权的先用权限制,是指在他人获得商标注册之前已经开始使用的商标所有人,在他人获得商标注册后享有继续使用该商标的权利。为了维持在先使用人和商标权人权利的平衡,在具体立法中,必须对商标先用权做出必要的限制,即先用权人应当是善意且未间断的使用人,其继续使用只能在原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并且须在该商品或服务上标明与注册商标之区别,以免造成混淆或误认。

解决商标专有权和先用权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平衡商标使用人和专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要尊重和维护在先权利。在先权是先于商标专有权而存在的合法权利,承认并保护权利人享有该项权利,是对权利人已经付出的长期劳动成果的肯定。其次,坚持 “地位稳固”商标专有权原则。商标专有权的变动,不仅牵涉到商标权人的利益,更牵涉到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必须加强保护。再者,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对商标在先权利和专有权利的:中突中,综合考虑对哪种利益的保护能以最小的损失带来最大的社会财富、

(四)禁止商标权的滥用

任何一种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正当的范围内,否则,就会造成对其他权利的损害。法律赋予商标权人专有权、许可使用权、转让权、续展权等,商标权人受利益驱动,有可能突破权利边界,对此,应该建立禁止商标权滥用的制度。

在我国商标法中规定,如果商标侵权指控人的商标权已经超过保护期而没有续展,或者商标注册人因为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连续使用,或已经因其他原因被撤销或宣布无效的,仍旧提起侵权诉讼,被控侵权人可以滥用商标权抗辩。将他人未注册的知名商标注册后反过来禁止他人使用,或将他人已驰名的商标另类注册后反过来向他人出售等等,貌似行使商标权,实际上损害了他人的合法利益,应属于滥用权利的行为。

(作者单位:国家工商总局法规司、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美国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 下一篇:引入预见性管理 规范基层工商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