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字中看曹操

时间:2022-07-04 07:02:05

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

(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1.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纳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政策。

2.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下令征贤,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方针。

3.豁达、大度,特别是曹操在对待俘虏问题上表现出的气度,确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取得全局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

4. 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与其子曹丕、曹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史称“三曹”。当时,在曹氏父子周围汇聚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被文学史称作黄金时代的建安文学。他的文学作品《蒿里行》《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

(二)析“忧”字走进曹操。

走入《短歌行》,理解一个“忧”字,你看到的曹操和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为“求贤才,一天下”而忧。诗歌开篇写一场盛大的宴会,“对酒当歌”,宴会上,宾主在酒酣耳热时,把剑放歌,慷慨激昂。此时的读者,误以为诗人是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形象。

但曹操绝不是一个及时行乐主义者。《短歌行》中接着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引自《诗经・郑凤・子衿》,讲的是一个女子在热烈期待心爱的男子到来。乍一看,这两句和曹操“为何而忧”风马牛不相及,细思之,你会有新的发现,原来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就有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的传统。

在《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是说草木凋零,时光飞逝,担心心仪的美人衰老,失去美丽的容颜。此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希望楚怀王能趁着壮年有所作为,振兴楚国,否则,岁月蹉跎,悔之晚矣。屈原的担心实际上是对楚国的忠诚的表现。由此看来,曹操也继承了这种文学传统,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那么,“青青子衿”句中的男女之情就有了深刻的比喻义,再从历史上的曹操在公元210年颁布《求贤令》的事实可以推断,其中男子对女子的渴慕正是曹操对贤才的渴慕。后文中“呦呦鹿鸣”句同样表达的是曹操思贤若渴的心情。至此曹操“为何而忧”就不难解释了。他忧的是人才不可得,这种深广的忧愁沉重地压在诗人心头,长久地困扰着他,真可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在《短歌行》中就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种“忧愁”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就是孟子所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在曹操的《短歌行》中,这种“忧愁”少了一份缠绵悱恻之情,多了一份慷慨激昂之气,是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的体现,表现的是曹操想得天下英才相助,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宏伟壮志。

2.为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忧愁。人生短暂,日月如梭,生命犹如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美好时光实在太多了。这对处于人生之壮年想建功立业的曹操来说实在是莫大的不幸。曹操写这首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08年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53岁的高龄(安今天人们的平均寿命计),他已经扫平了北方的袁术、袁绍、公孙瓒、马腾等割据势力,准备南下扫平南方的割据势力孙权。《三国演义》中描写此时的情景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53岁,曹操的事业已如日中天。但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平天下,一海内”的宏伟蓝图尚未实现,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自然就有了光阴荏苒,人生短暂的感慨。

总而言之,曹操之忧,忧贤才难得,忧人生短暂,在完成天下统一方面是殊途同归,“忧”字折射出的是曹操渴求贤才,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天下统一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他在《短歌行》里抒发的心声。这里曹操以山海作比,是说自己要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以周公勉励自己,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收天下英才而驭之,得以实现“天下归心”的盛况。如果真能实现天下归心,心中的担忧何愁不灭?这也就回答了何以解忧的问题。

综合上述,从《短歌行》中我们看到的曹操是活跃在三国时期历史舞台上的一位心忧天下,匡时济世的雄才形象。

上一篇:孕妇营养指导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遗憾乎?怨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