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04 06:40:01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应用氯比格雷与阿司匹林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12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75mg/d)、阿司匹林组 (100mg/d),12周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 两组在血小板聚集率、APTT、CRP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冠心病: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因素,血小板是唯一参与这两个病理生理过程的细胞[1]。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以及血栓事件预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以及阿昔单抗等,其中前两种最为常用。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近两年确诊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氯吡格雷后的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两种药物用药后的检验指标以及不良事件,为基层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经验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2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率等,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及评定方法。患有严重旰肾功能不全、感染、风心病、心肌病、先心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以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入选。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n=62)和氯吡格雷组(n=60),两组的性别、年龄及冠心病临床表观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史)等无明显差别。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拜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其中氯吡格雷组服用硫酸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75mg,每日1次;统计患者用药前以及12周后复查的临床参数,并以问卷形式了解患者用药中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出血倾向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常规抽清晨空腹卧位静脉血化验:①凝血指标:包括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②血小板聚集率;③血常规;④肝肾功能;⑤C反应蛋白;⑥问卷:在服药过程中是否出现:皮疹、哮喘、胃肠道反应、皮肤黏膜出血、黑便、严重消化道出血、急性心梗等心脏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治疗前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在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和上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两组治疗后均出观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聚集率(PAR)两组治疗后均出现下降,但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PAR)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阿司匹林组CRP浓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

2.4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分析

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其中阿司匹林组主要的不良事件为胃肠道反应(4.8%)、皮肤黏膜出血点(3.2%)、黑便(1.6%)、氯吡格雷组主要的不良事件为胃肠道反应(1.6%)。其中,阿司匹林组出观较多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出血倾向。阿司匹林组患者胃肠道反应为:1例轻度腹泻,1例恶心、呕吐,1例轻度腹痛。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AMI、猝死或急诊PTCA等心脏事件。

3 讨论

冠心病(CHD)是一种可防可控性疾病,其二级预防包括:健康教育、适当运动、控制危险因素(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药物治疗(阿司匹林、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抗血小板治疗是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利于降低缺血性疾病的风险,对于氯吡格雷,也有这方面的研究结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的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3]。

本研究中发观,冠心病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PT及PA变化均不明显,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两组均较治疗前延长,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

上一篇:老年人合理用药探讨 下一篇:疏血通注射液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