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4 05:09:06

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中小微科技企业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微科技企业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企业融资次序呈现出先内后外、由股权融资向债权融资的阶段性特征。企业融资结构落后除了信息不对称、抵押融资难等原因外,企业家知识结构和市场认知度较低、股权市场正外部性缺失、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声誉受损、市场专业化分工不足和产品创新步伐慢等问题,也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及融资选择形成了较强制约。

关键词:融资结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融资环境;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6-0064-08

一、前言

创新是市场永恒的动力,更是社会进步的源头,中小微科技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决定着一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未来。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来筹集创业资本,提高创新能力。同时,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不仅是活跃市场、促进就业的需要,也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再次腾飞的需要。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效果不尽人意,尽管近几年国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和办法,但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状况和融资环境并没有很好的改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融资难与融资结构存在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融资难和渠道单一,才导致了中小微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次序和融资结构。那么导致中小微科技企业目前融资现状和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潜在影响因素有哪些,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但现有对融资难与融资结构的原因探讨成果,多侧重于供给(金融机构)角度的分析,从需求(企业)角度的探讨较少。本文认为,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除了金融业发展滞后、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品不足等直接原因外,市场外部性、声誉机制及专业化分工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其长期面临外部融资约束的主要潜在因素。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典型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在分析我国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从市场外部性、信号和声誉机制及专业化分工角度,探讨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文献综述

(一)融资渠道问题

对于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的成因,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大多研究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均不通畅,融资约束强,特别是上市融资门槛高,导致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企业融资结构单一。

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银行贷款依然面临较多问题。由于资金安全和按期收回本息是银行贷款考察的首要因素,当前银行普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专利权无法抵押,可抵押资产不足,再加上经营风险高和信用缺失等特点,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陈玉荣等,2009;陈英杰,2012)。即使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而且还会面临贷款手续繁杂、条件苛刻和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曹伟,2011)。有些银行还要求企业购买保险或理财产品及办理承兑汇票等要求,额外增加了企业负担。另外,由于中小银行较少,信贷市场竞争不充分,大银行倾向于将资金集中投向优质大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胡晟姣、聂鑫,2011)。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面临诸多约束。近几年,我国加快了金融深化改革步伐,创业板、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主板市场门槛依然较高,新兴板块发展规模偏小,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进行融资,直接融资依然面临诸多障碍(胡晟姣等,2011)。同时,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分割,特别是公司债券发展更为缓慢,都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马秋君,2013)。

(二)融资结构问题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及其成因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融资优序理论(POH)是目前研究和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主要框架,国内学者基于此理论框架做了实证检验,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先内源后外源的顺序,但是对于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顺序存在争议。部分学者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研究结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优序理论(郑兰祥、朱梦颖,2013)。陈晓红、黎璞(2004)在融资优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存在“强制性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先顺序依次为企业内部积累、各种商业信用或债务、银行债务、股权,这种顺序并非企业偏好所致,而是外部环境强迫使然。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序理论。如胡竹枝(2005)认为,由于风险资本家比企业主掌握更准确的信息,再加上中小企业所有权特征和控制权偏好对其融资决策的重大影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正常的融资次序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倾向依次是自我积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民间借贷、银行信贷,这与理论中先债务后权益的顺序矛盾。因此,融资次序并非被所有的中小企业所遵循。

融资优序理论之所以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其侧重于对企业短期增量融资行为的分析,忽略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基于这一缺陷,伯格和乌代尔(Berger和Udell,1998)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变化规律,部分弥补了上述缺陷。国内学者应用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进行了解释和检验,研究结果证明了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的适用性(郑兰祥、朱梦颖,2013)。但胡小平、冯昕等(2003)认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仍然有其局限性,缺少对企业预期利润的分析,他们通过引入预期利润变量进一步完善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框架。

三、中小微科技企业渠道及融资结构

(四)企业融资目的及融资成本

1. 企业贷款主要用于解决流动资金、项目投资、技术升级改造等。调查显示,87.4%的企业贷款用于流动资金,31.9%的贷款资金用于项目投资,26.1%用于技术改造升级,19.3%用于市场开拓(见表4)。

分规模类型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投向存在明显差异,企业规模越大,其贷款投向项目投资和技术升级改造方面的占比越多,如信贷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占34.7%、31.2%和6.1%,用于技术升级改造的分别占29.3%、25.4%和21.7%,依次递减。相反,企业规模越小,其用于市场开拓的信贷资金占比越多,信贷资金用于市场开拓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占比分别为18.7%、19.6%和21.7%(见表4)。

分发展阶段看,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项目开发、市场开拓,如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中信贷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分别占35.7%和34.5%,用于市场开拓的分别占28.6%和20.6%,均远高于成熟期企业占比;而相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更注重技术升级改造投入,信贷资金投入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0.9%和17.9%,远高于7.1%的初创期企业占比(见表4)。

2. 融资成本上升趋势明显。虽然受宏观调控影响,企业银行借贷成本在2015年第一季度呈现下降态势,但自2012年以来,银行借贷成本和民间借贷成本均呈现明显上升态势。银行借贷成本由2012年的7.96%升至2014年的8.21%,提高了25个BP,民间借贷成本一直处于高位,由2012年的18.56%提高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25.52%(见表5)。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仍然较为传统和落后,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初创期的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依赖度尤其明显。二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存在区别,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和多元化趋势。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对银行贷款融资的依赖性更明显。与贷款相反的是,股权融资与发展阶段呈反向趋势,即企业在初创期得到的股权融资数量最多,后期下降。这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及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三是企业大多在初创期得到第一笔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对改善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有明显帮助。

四、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

尽管近些年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结构矛盾依然突出,融资结构十分落后,特别是权益性融资发展严重滞后,存在问题及其潜在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一)企业家知识结构 、认知水平与融资结构

对于轻资产、成长性好、风险高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股权融资所带来的稳定资本、管理经验及市场渠道对于科技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司声誉和投资价值,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受制于企业家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

一是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了解较少,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不掌握或不熟悉新的融资渠道和工具,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调查显示,238家样本企业中,公司董事长(或企业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0.9%,具有本科学历的占51.7%,专科或中专学历的占32.4%,初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占5%。尽管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2.6%,但90%以上的公司负责人为理工科专业出身,金融知识十分匮乏。

二是许多中小微企业负责人不认可当前资本市场。对部分企业访谈中发现,许多公司负责人对资本市场持负面看法,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有问题,投机氛围太浓,上市成本太高,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对上市融资不是很积极。

三是企业融资选择受制于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不完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建设不完善,许多中小微科技企业负责人对于公开权益上市持有怀疑或否定态度,对PE/VC等风险投资也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调查显示,在目前发展时期,企业最青睐的融资方式排在前三位的仍然是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和亲朋好友筹资,很少有企业选择公开上市、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直接方式(见表6)。即便是27家有股权融资的企业,亦仍然把银行贷款而不是资本市场作为第一重要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问题较多的现状,企业融资渠道依然狭窄。

(二)股权融资与外部性

从样本情况看,股权融资企业数量少,融资数额低。近四年来,238户科技型中小微样本企业中,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股权交易中心、香港地区及境外挂牌交易的分别有1家、2家、7家、8家和2家,还有3家正在申请新三板,约占调查企业的10%,通过种子、天使基金或PE/VC等股权融资方式完成了81笔股权交易,累计直接融资额只有12.27亿元,远低于银行贷款。

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缺失是股权融资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中,股权融资相比债务融资更利于公司长远发展,除了财务规范因素外,还包括公司信息透明、管理科学、市场及战略发展等正外部性。但是,根据调查,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不够完善,投机氛围较浓,上市成本高,公开上市及风险投资基金的注入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市场开拓等正面效应,导致资本市场缺乏良好声誉,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决策函数,不被企业所认可。调查显示,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占26.5%)、财务独立性(占24.5%)、税收(占20.4%)、资金可得性(占14.3%)、便利性(占12.2%)等因素,企业发展、管理及财务规范性等方面都不是企业当前重点考虑的内容,说明股权融资及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不被企业所认可。

(三)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声誉与小微企业贷款

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手续简便、放款速度快,许多小微企业选择从小贷公司融资,同时,部分银行中小客户从小贷公司融入“过桥贷款”,小贷公司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反常的是,在企业填报的实际贷款融资额中,没有关于小贷公司的贷款数据;历次相关调研也能发现,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非存款类放贷机构及中介组织都倾向于向其他金融机构隐瞒客户身份,担心客户名单曝光后将会被银行列入黑名单。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前市场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认识不足,而非小贷公司本身。调研中发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认为小贷公司的客户属于资质较低群体,主观认为其存在较高风险,并将其列入不支持名单。正规金融机构的这一做法不但影响了小贷公司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正常业务,而且损害了其市场声誉,这与政府推出小贷公司以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保护小额贷款公司的声誉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四)市场细分与机构选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小金融机构逐渐增多,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问卷结果表明(见表7),农村商业银行(16%)、农村合作银行或信用社(11.3%)和城市商业银行(10.1%)在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三者合计贷款占样本企业贷款的37.4%,仅有9.7%的样本企业贷款主要来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说明地方性商业银行正成长为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力军;同时,分规模来看,企业规模越大,越愿意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而小型和微型企业则更希望得到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支持,特别是微型企业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这一结果说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是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不二法则,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有助于增强竞争,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的大额、标准化融资需求;对于需求规模小、分布零散及差异化较大的中小微科技企业,中小金融机构更具成本优势、信息优势和地缘网络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多元化融资体系缺失,使得大量信贷资源集中在全国大型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不充分,专业化服务不足。因此,提高中小微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应该大力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科技银行的作用。

(五)银行业金融创新与科技企业专利权融资

专利是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探讨专利权抵质押融资是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发的专利权抵押融资产品很少,且对中小微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专利权只能作为附属性抵押发放贷款,企业仍需提供有形抵押担保,主要障碍在于专利权价值难以准确评估、无效专利多、流通性差等,致使中小微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利用专利权融资,形成巨大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市场融资和技术创新。

虽然小微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与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理念背道而驰,偏好低风险业务的商业银行不是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首选渠道。但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体量最大、产品最全的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理应在支持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思路,根据专利权风险分布特征,研发风险收益相匹配的专利权产品。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山东省236家中小微科技企业为调查样本,研究发现:

第一,当前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落后,融资渠道单一。一是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占比较低,银行贷款占据企业外源融资的绝对比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存在差别,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明显增加,并呈多元化趋势。二是企业在初创期得到的股权融资数量最多,后期下降,这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及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有一定的差异,股权融资对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明显帮助。三是国有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正逐渐成长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同时,小型和微型企业则更希望与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

第二,企业家知识结构和认知偏差、市场外部性缺失等主客观原因,对企业的融资起到了更强的阻碍作用。一是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及市场认知等限制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工具应用。企业负责人对公开上市及风险投资基金存在抵触和排斥心理,仍然把银行贷款、自有资金等而不是资本市场作为优先选择融资渠道。虽然这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问题较多有关,但认识上的差距对企业融资形成了更强的约束。二是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缺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强,缺乏良好声誉,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同时,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决策函数,不被企业所认可。三是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受到影响。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和建设多元化融资市场有重要意义。正规金融机构对其采取排斥行为,影响了其业务开展,损害了其市场声誉。四是专业化和市场分工是提升市场效率的不二法则,相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在满足中小微科技企业方面更具有成本、信息和地缘优势。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可归咎于我国前期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多元化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专业化服务不足。五是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商业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不足,导致中小微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利用专利技术融资,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融资,对技术创新也形成不利影响。

(二)主要建议

一是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是服务小微科技企业的主力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有助于改善小微经济的融资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权益性市场融资,增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融合,是未来增量改革的重心,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方向。现阶段,大力发展新三板、地方四板、五板股权和债权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各类股权和债权的分级,实现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发现功能,吸引不同类别的风险偏好投资者,是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

二是发展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提升其市场规模和声誉,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是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途径。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由于不涉及公共权益安全,风险承受度相对较高,应当纳入非审慎监管范围,未来可通过允许该类机构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各类交易所市场满足其大额负债需求,允许其通过一定的杠杆效应提升其市场规模和能力。同时,在资产端允许其实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购买、管理和流转资产证券化产品,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尽管小微科技企业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性,使其不能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但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体量最大、产品最全一类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理应在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类贷款产品,更加关注科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将企业产品销售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创新产品和服务。

四是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提升中小微科技企业的金融认知水平,为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企业家的金融认知水平直接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和工具运用,社会相关部门及金融服务机构应该做好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服务,使企业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正确认识不同融资工具的积极作用和风险水平,正确合理引导企业负责人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和工具,实现金融和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是加强投贷结合,改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于符合金融稳健指标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可以率先放开投贷联动的政策限制,鼓励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对于内控机制相对较弱但拥有丰富地区投资者资源和项目的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可以先通过为PE提供各种中间服务的迂回方式逐步介入PE业务。另外,城商行还应该抓住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积极利用各种政府优惠,拓展PE业务。同时,明确投贷联动服务于中小微科技企业,优先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成,刘莉.深圳市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情况调查[J].特区经济,2008,(11).

[2]陈玉荣,王卫星,范俊杰,王文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化解对策[J].财会月刊,2009,(9).

[3]陈杰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2,(8).

[4]曹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胡晟姣,聂鑫.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6]马秋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Vol.31(2).

[7]郑兰祥,朱梦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3,(5).

[8]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4,(1).

[9]胡竹枝.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0]胡小平,冯昕,邓念国.生命周期、预期利润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论坛,2003,(16).

[11]陈建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11).

Abstract:Taking the SMEs and micro sci-tech enterprises as the s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ir financing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handong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s of SMEs and micro sci-tech enterprises are mainly from private funds and bank loans,wit a lower proportion of direct financing. The financing order of the enterprises presents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hanges from the internal financing to the external and from the equity financing to the creditor's right financing.The enterprises' financing structure is backward due to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mortgage financing,the lack of financing knowledge and lower market recognition,lack of positive externalities in the equity market,damaged reputation of non-deposit lending organization,the lack of market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se also have a strong constraint on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 and financing options of SMEs and micro sci-tech enterprises.

Key Words:financing structure,equity financing,debt financing,financing environment,questionnaire survey

上一篇:基于问卷调查的化学信息学教学内容与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