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雕侠侣》中杨龙的情孽之爱

时间:2022-07-04 05:00:29

【摘要】《神雕侠侣》通过展示杨过与小龙女生死不渝的爱情,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和在这追求中人类所向往的自由与自我实现。男主人公杨过蔑视世间迂腐的礼法,作为一个主流社会的叛逆者,他娶师为妻,最终得偿所愿却隐居古墓。女主人公小龙女清丽绝俗,遗世独立,仿若空谷幽兰,完全不懂世间礼法,对杨过之爱生死不渝并甘愿为他放弃自己的生命,这种毫无保留的爱更加令人钦佩。通观两人的爱恋过程,我发现二人之恋多灾多难的原因不外有三——道德困境、心理错位与性格差异。同时,也正因为两人克服了如许障碍并最终结合,这份历尽艰难的爱情也更能令读者体会到其中的伟大之处,更令有相似经历的人“心有戚戚焉”。

【关键词】神雕侠侣;爱情;道德;冲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5-1.5

《神雕侠侣》的作者金庸先生曾在作品后记中写道:“《神雕》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小说一方面是表现情不自禁的爱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有情皆孽这一思想主题。杨过与小龙女的悲欢离合,是个人感情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也是个体生命自我实现与主流群体价值观念的冲突。

一、杨龙之恋与伦理道德规范的冲突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杨过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封建伦理道德森严的南宋,企图娶自己的师父小龙女为妻,他作为一个反叛者,他的反叛对象是秩序森严的外界环境,是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在南宋,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在主流社会毫无容身之地。

如果杨过和小龙女没有走出古墓这个“世外桃源”,在古墓中成就美好姻缘也就罢了,他人无从知晓,也就无人干涉。但是杨过恰恰是在世俗社会中,在大胜关宴会上当众宣布要娶自己的师父。在封建伦理关系中,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师”是与“父”、“母”同等级的伦理概念,杨龙二人平日又以姑侄相称,因此,杨过妄图娶自己的师父小龙女为妻,在封建伦理关系上,就是“”,是对封建纲常伦理的一种严重的破坏行为,更是对类似于郭靖的主流社会的挑衅。杨过旗帜鲜明、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他的理想与侠士观念并不矛盾,但是与传统的儒学精神以及伦理规范却相差甚远。因此二人的爱情也就必然受到以郭靖、黄蓉为代表的主流社会的本能的阻挠、排斥以及打压。

二、冲突的和解

两人的爱情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爱情的本质是自由,人类渴望在这种爱情的自由中实现自我。爱情的实质是精神的自由振奋,是主体的自我实现。

杨过与小龙女两情相悦、情投意合。他们二人在一起,凡是看到的人,无不叹服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杨过与小龙女希望通过纯洁的爱情抚慰青春的孤独,实现心灵无拘无束的交往与融合。而封建伦理道德意欲压制这样的“孽恋”,于是,杨龙二人的爱情自由与封建伦理道德关系的禁锢,二者的冲突就变得不可避免。通观全书,杨过与小龙女的结合,虽然在最后受到以郭靖、黄蓉为代表的“武林正道”的默认,再也没有受到二人刚出江湖时所遭受的侮辱与谩骂,但也从未受到主流社会的公开承认和祝福。及至小说结尾,众人华山之会尚未完全结束,杨过与小龙女便迫不及待地下山而去,归隐古墓,从此一对神仙眷侣再未出现在世俗社会。

杨龙的“孽恋”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相冲突,以这样一种“不是结局的结局”结束,其实质是冲突双方各自作出了退让和妥协,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协调与平衡。杨过在等待小龙女漫长的十六年中,浪荡江湖,行侠仗义,却始终戴着面具,这固然有避免再惹上情孽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于,他并未对主流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完全认同——世人以礼教的虚伪面具对“我”,“我”便以面具对世人;以杨过堪比昔年五绝的武功,十六年来行侠仗义,竟然不被主流武林人士所知,甚至亲近如郭靖黄蓉者都没有他的消息。这十六年中杨过行走江湖,结交的都是武林中亦正亦邪的边缘人物,甚至不愿有人作伴,宁肯与动物(神雕)为伍。前去给郭襄庆祝生日的人物,全都是郭靖这个武林主流人士所邀请不到的,以至于让黄蓉大吃一惊。杨过在刻意的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在襄阳丐帮大会上,杨过带领群豪立下三件盖世奇功,但是他却以作为送给郭襄的生日礼物这一“轻描淡写”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决不打出类似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在当时具有儒家普世价值的道义大旗,这实际上是杨过对社会主流伦理道德的无声示威——杨过不遵礼法,受人鄙夷,但恰恰是这无形浪子在重要关头给予了主流社会莫大的帮助!这也是主流社会的礼法名教对二人之爱做出让步的原因——杨过有功!在最后的华山之会上,代表主流社会的黄蓉赠与杨过“西狂”的封号,杨过略作谦逊,心里却觉得这个“狂”字果然说的好。“狂”字是满含激情、具有激进的反叛色彩的,与占据主流社会伦理道德的儒家的“中庸”之道绝不相符。这一切都说明杨过自始至终都未能对主流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完全认同,遑论皈依。对一般人来说无法抗拒的道德舆论,在拥有巨大实力和影响力的人物面前,两者的妥协也是必然的。因而杨龙之恋的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就这样被无形的超越了,以隐居求妥协,两人的爱情也就得到了社会的默认。

三、结论

纵观杨过与小龙女曲折多难的爱情,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男女爱恋本身的恩怨纠葛之外,更有太多的爱情之外的因素干扰:礼教大防——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社会的,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是不可能对抗整个社会的力量的,而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更令人肃然起敬;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完整的展示了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与社会略显僵化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冲突与和解,更为真实地揭示了在这冲突之下人类个体之间的根本性差异。或许人类个体心灵之间永远无法实现完全自由的、毫无缝隙的真正融合,但正是在这永远无法完成的追寻中才可能明白自身生命的价值所在——与他人共在。

【参考文献】

[1]金庸.神雕侠侣[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2]倪匡.四看金庸小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孔庆东.笑书神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时靓: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2012级。

上一篇:任职教育维修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以《非一般现场》为例谈现场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