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长袖善舞的杂技演员

时间:2022-07-04 03:07:29

作为以PDF文档、PostScript和Photoshop闻名的IT厂商,Adobe正致力于跻身企业软件王者行列。它能否如愿以偿?

2004年7月,药业大亨AstraZeneca(阿斯利康)全球IS总管Thomas Ehrnstrohm,向Adobe公司订购了5万份Acrobat软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Acrobat是他们阅读网络文本的得力工具,同时也是电子邮件附件的强有力助手。在Ehrnstrohm眼中,Acrobat是实现企业高效运作的绝佳方案。

“如今一种新药的研发周期动辄以10到15年计算,科学家和投资者需要更加紧密的沟通,AstraZeneca迫切需要一种解决方案,以实现大量文档的有效管理。”“对于安全有效地管理各类外部沟通文件来讲,Acrobat提供了更加简易的方式,令职员们可以实时共享并检索各类文本”。

仅仅四年前,作为AstraZeneca这样全球知名的药业大厂,要将Adobe作为战略性产品植入其全球开发计划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总部位于加州圣荷西的Adobe公司或许可以称作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二大桌面软件供应商,其引以为荣的Acrobat Reader超文本浏览器在企业桌面软件领域可谓无孔不入。然而人们也许并不了解,在Adobe成立以来的23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该公司都是桌上出版和平面设计领域的一艘航母。

今天,“情况在悄悄地发生变化”,Adobe总裁兼CEO Bruce Chizen如是说。在一个更加程式化的世界,以尽可能安全的方式对各类优质文本进行跟踪、处理显得愈发重要,以PDF为核心的各项技术正逐渐赢得人们的青睐。英国环保和农业部、阿斯利康和劳埃德银行都已将Adobe软件视为提高组织核心能力的重要工具。

创造力的来源

Adobe的转变决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据Chizen回忆,该改变始于1998年。此前Adobe更像是某类特殊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它的两套主打产品Photoshop和Illustrator同为市场领导者,但新版本的推出却因为重要市场日本遭遇亚洲金融危机而不得不向后顺延。当更多的软件公司像印钞机那样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时,Adobe的股价遭遇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就是在这时,PostScript的编写者John Warnock和桌上出版专家Charles Geschke对公司高级管理层进行了大幅调整,Chizen被提升为产品开发和销售主管,该岗位也是Adobe首次试图整合产品开发和市场功能的产物。在这之后,是极其艰难的重组过程,这样的重组令Adobe躲过了竞争对手Quark的恶意收购。

从事后的观点分析,Adobe遭遇的九十年代末的金融危机恰恰为它应对随之而来的IT业萧条做好了准备。当众多IT厂商至今都不能从这一遍及全行业的噩梦中醒来的时候,Adobe已经实现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报告机制、一个更加科学化的组织体系和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转变――将精力不只是放在开发个人产品和满足特殊需求上。

如今的Adobe营收有四项来源:专业技术部门贡献了总营收的37%,数字影像和录影部门贡献了总营收的25%,原始生产者(即OEM,主要围绕着PostScript font技术而展开)贡献了5%的总营收,最后――智能文档业务,即大家所熟悉的PDF,贡献了33%的总营收。前三项业务帮助Adobe实现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连续8个季度的净收益增长,而最后一项业务帮助该公司进入收入增长的高速轨道。2004年上半年,由Adobe新业务带来的收入高达2.66亿美元,这也是Adobe能吸引阿斯利康这样的公司的战略眼光的根本所在。

从本质上讲,Adobe的智能文件业务是为当今愈发走向电子化的数据管理而设计的。去年美国用于电子化纸张文档的费用高达160亿美元之巨,该费用至今依然没有缩减的迹象。对于私营部门来讲,一个愈加规范化的市场要求一项新技术的出现,能够在不降低显示质量的条件下保证用户存取的便利性。在公共经济部门,类似农业与环保部与美国国税局(IRS)这样的机构同样面临着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巨大挑战。该环境为Adobe的表演提供了天赐的舞台。在平面设计领域,Adobe的Illustrator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公司徽标和信头设计的首选工具,其应用范围超过了其他所有的打包软件;而说到对浩如烟海的纸张文件的检索和阅览,又有哪家公司不是把这些文件交给Adobe的Acrobat Reader去处理呢?

当XML遇到PDF

如今的Adobe风光无限,但有两个方面是它不可以掉以轻心的:首先是确保桌上出版业的龙头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基于网络连接的电子文档管理软件;其次是要进一步提升现有客户对Adobe产品的信任度,毕竟这些客户长期以来更加倾向于使用知名大厂IBM、微软、SAP和甲骨文的产品。

以Adobe既往的辉煌业绩和作为标准制定者的强大责任而言,它对技术挑战的反响是可以想见的。该公司13亿美元的总营收中,有20%用到了新技术的研发上;过去的若干年中,研发费用的大部分投入到了智能文档平台的构建上。以“无缝连接”在PDF和XML之间进行转换对该公司的“文件”战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dobe已经承诺给客户,它要在这两个迥然不同的领域创造最佳表现。

现在是Adobe展示其卓越技术促进商业流程自动化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当这些文件进入Adobe引以为荣的智能文件平台接受处理的时候。该公司已经了自有知识产权的表格服务器,极大地促进了电子表格文件的生成,它们或被冠以XLM的名字,或被冠以PDF的扩展名,在商业流程的自动化中各司其职,同时又能根据所采集数据的不同而自由变化。

今天,以应用软件享誉全球的SAP和IBM,已开始使用Adobe的智能文件系统来生成各类网络文本。对企业用户来说,这样的一个智能化解决方案节省了他们用于构建专用文件系统的时间,后者可能会影响到众多终端用户自由地存取并检索相关文件的能力。

IRS是最早使用Adobe智能化文件系统的机构之一。它的网络报税单的填写运用的正是Adobe的PDF文件,为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公民填报税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通过应用相对昂贵的Adobe文件处理系统,IRS可以允许纳税人在税单上使用电子签名,从而令其所填表格具备法律效应。

数据存储=软肋?

在Adobe以PDF和XML为主导的服务器产品销售飞速增长的今天,更多的产品正在闪亮登场,它们共同诠释着Adobe智能文件解决方案的内涵。然而微软在相同路径上的重拳频出(以InfoPath为代表),以及其他软件厂商在Xforms标准上的捷足先登,都令Adobe难以独享其智能文档领域的丰厚利润。

为阻止新兴技术侵蚀既有市场,同时也为了让知名IT厂商源源不断地从这个富矿中淘金,Adobe并不吝惜寻求EMC和IBM的支持,后者采用了Adobe的电子表格作为其数据存储和内容管理系统的前端通道。

也许有人认为,对数据存储系统的缺乏会令Adobe的整体战略呈现出明显的软肋,但Chizen却不这样认为:“数据存储确实很重要,但该项技术的积累不会让我们具备今天的价值。”

与之相反,Adobe选择了与IBM合作,利用后者强大的系统化资源,令Adobe软件轻易地占据了行业的高地。今天的IBM,其遍布全球的5,000个团队都在积极推广Adobe的产品。另一软件巨擎SAP,其向全球28,000名企业用户积极推荐的软件产品中,就包括有Adobe的产品。

如今的Adobe正在进行一场狡猾的表演――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桌上型”软件公司,让那些行业大鳄们与之结成战略联盟,然后“悄无声息”地将自己变成顾客眼中的服务器软件大厂。令人意外的是,那些“被利者”并没有发出抱怨的声音,因为他们从Adobe的智能平台中获得了太多的好处。这样看来,Adobe至少成功地阻止了微软这只利手的黄雀之蹑。

上一篇:联想一夜登顶 IBM告别PC 下一篇:紧追iPod的韩国i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