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素质视角下的创业意愿研究

时间:2022-07-04 02:51:16

创业素质视角下的创业意愿研究

[摘 要] 论文提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和相应假设,借助李克特量表对湖南某高校614名高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各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不高正是导致其创业意愿程度低和创业准备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创业意愿;创业素质;Logistic回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7- 05

最大可能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2%,与国外高达20%的比例相比,差距显著。以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不仅可以探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会如何影响其创业意愿的形成,还可以探究大学生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高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标准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定性分析方面,张玉奇(2007)提出竞争、创新、社会和自身四个意识构成创业意愿。李永强 等(2008)以四川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论证了TPB模型应用于创业意愿研究的适用性,比较抽象和模糊地解释了各种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定量分析方面,范巍、王重鸣(2004)以浙江大学学生为样本,从人口统计特质角度出发分析论证大学生责任感、经济回报和创业成就感等因素对创业意愿形成的显著作用。贺丹(2006)主要从创业态度和环境两个层面考察创业意愿影响的可能因素。张云川 等(2011)以武汉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李琼(2012)根据吉首大学商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从个人、家庭和创业教育三个方面借助回归模型探寻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若干因素。陆根书 等(2013)以西安市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四个维度探寻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可能因素。研究结论共同显示,大学生个人的创业素质、家庭、创业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其创业意愿形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首要关键因素则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虽然已有成果颇多,但仍存在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是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的测定多采用单一变量直接测定法,即直接询问被访者是否有创业意愿和直接询问被访者对自身创业素质的评价等级。该测定方法虽然简单,但比较粗糙,不能全面、细致、准确地刻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具体表现和创业素质涵盖的具体内容,其信度和效度也不够理想。二是目前研究成果缺乏创业素质视角下的创业意愿研究,导致该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细致。

本研究将在已有成果基础之上,采用李克特量表间接测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从大学生创业素质角度进行创业意愿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的设定

根据Mclle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高度渴望成功、强创新力、高自控力、坚强毅力、冒险偏好、独立等特性是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个人品质。结合前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分析结论,构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2 量表设计

考虑到多变量测量法的信度和效度均优于单一变量测量法,因此测定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是都采用多个变量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测量。同时考虑到间接测量法比直接测量法的结果客观准确,因此采用间接测量法中的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评价量表。

2.2.1 大学生创业意愿评价量表

大学生若存在创业的想法,在其创业意愿的指导下,会进行创业准备和形成创业相关行为。由此,论文从创业准备和创业相关行为两个维度设计量表,如表1所示。

2.2.2 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量表

大学生创业素质涵盖的内容较多,量表总共涉及领导能力的5个评价变量(X1,X2,X3,X4,X5)、创新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6,X7,X8,X9)、社交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10,X11,X12,X13)、开拓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14,X15,X16,X17)和自制能力的3个评价变量(X18,X19,X20)共20个评价变量。量表采用五点式评价,相应赋值1至5分,见表2。

2.3 样本设计

考虑到大一、大二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不久,不会面临就业压力,对创业考虑的较少,想法不够成熟,因此本次调查选择湖南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共发放700份,回收646份,其中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为87.71%。有效样本中,大三学生占37.46%,大四学生占62.54%;男生占53.58%,女生占46.42%;理工类占33.39%,经管类占34.69%,文史类占23.62%,艺术类占8.3%。

3 数据分析

3.1 大学生创业意愿程度分析

将大学生的回答划分为“0次”、“1~2次”、“3次”“4次”“5次及5次以上”五个等级,分别赋予0至4分,六个变量的综合得分刻画创业意愿程度的高低。得分越高,创业意愿程度越高。规定得分在10及10分以上表明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愿,表3结论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仅为12.4%。由此可以预测,实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更低。从创业准备和创业行为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浏览创业网站2次以上的比例较高,达到35.3%;搜集创业者经历和主动结交社会人士2次以上的也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8.4%和17.6%;主动参加创业培训或讲座2次以上的比例较低,只有14.0%;参与创业实践和组建管理团队2次以上的大学生最低,仅为9.9%和8.3%,不足10%,见表3。

3.2 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

根据各项评价变量的得分,计算创业素质准则变量的综合得分,得分越高则该项创业素质较高。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有5个测评变量,故此两项能力综合评分在15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依此类推,创新和开拓能力综合评分在12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自制能力综合评分在9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从大学生各项能力分布情况来看,自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比例很低,仅为1.3%和2.3%;领导能力和开拓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有一定比例,分布为21.2%和20.5%;社交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比例很高,达到76.6%,见表4。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程度低、创业准备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正是大学生欠缺自制、创新、领导和开拓能力。

3.3 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创业意愿程度为因变量,“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以各项创业素质准则变量为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见表5-7。

表5显示,Hosmer 和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卡方值为8.179,检验P值(Sig)为0.416,表明由预测概率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模型拟合好。

a.切割值为0.500

表6显示,Logistic模型的预测灵敏度为94.7%,预测特异度为99.8%,预测漏诊率为5.3%,预测误诊率为0.2%。

表7中结论显示,以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自制能力和社交能力为自变量的Logistic预测概率模型为

表7结论显示,各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均存在较大促进作用。每个自变量对应的P值(Sig)显示,在0.1检验水准下,除社交能力以外的其余四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形成都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意义。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形成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目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较高所导致的。因此,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H1、H2、H3和H4得以验证, H5中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存在正影响的假设得以验证,但影响不显著。

表7还给出每个自变量对应的优势比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领导能力的OR估计值Exp(B)=1.558,表示在其他自变量值固定的情况下,领导能力每提高1分,创业意愿形成优势提高1.558倍。从各变量的优势比OR来看,最高的为自制能力,达到2.524,然后依次为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和社交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根据湖南高校614位高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程度及创业素质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仅一成左右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比例偏低。组建、管理团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比例非常低,不足一成。

第二,大学生的创业准备不充分。创业是个艰苦复杂、高风险的过程,诸如创业资料的搜集、创业者成功经验的借鉴、创业知识和人脉的积累等创业准备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大学生除了浏览创业网站的比例较高以外,搜集创业者经历、主动结交社会人士和主动参加创业培训或讲座的比例都较低,不足两成。

第三,大学生各项创业素质中,社交能力表现最好,有近八成的大学生社交能力较强。其他创业素质表现较差。领导能力和开拓能力较高的大学生不多,仅两成左右。同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制能力较低,此两项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比例不足3%,严重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

第四,各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形成都有存在较大促进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自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自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但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不存在显著影响。

很大程度上,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根据以上结论,本文着重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多样化、社会化,激发创业兴趣。地方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诸如 “创业模拟大赛”、“创业技能竞赛”等类型的各种创业比赛,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业的兴趣。第二,推进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创业素质。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并让“创新创业”的思想在教学中得以体现。第三,注重大学生自制力和创新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可借助创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自制能力等创业素质。最后,构建校园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业素质。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也可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实训平台,借助实训基地或实训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商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087-1090.

[2]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张玉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创业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228.

[4]李永强,白漩,毛雨,等.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122-128.

[5]张云川,周雪敏,方登科,等.大学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研分析[J].西部论坛,2011(4):27-34.

[6]冯磊,曹英,王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企业经济,2011(3):75-80.

[7]李琼.基于吉首大学商学院为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132-134.

[8]陆根书,彭正霞,康卉.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安市九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4-112.

[9]McClelland D C,Boyatzis R E.The Leadership Motive Pattern and Long Term-success in Management[J].Journe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2(6):737-743.

上一篇: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一种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场景数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