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形象

时间:2022-07-04 02:43:15

【前言】《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形象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秦王是一个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者 文章开篇,写“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诚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秦王的确是想以“易地”的方式来吞并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安陵国。 战国时期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人们对文中的秦王形象早已形成了共识,认为这是一个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又外强中干的残暴者,是一个与唐雎相对照的反面人物。

代表这种观点的是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该文的“问题研究”这样评价秦王: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

可见,秦王不但“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还是一个“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的骗子。这种典型的抑唐雎而贬秦王的观点值得商榷。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文章所写的事实来看,笔者觉得秦王并非如此。那么,秦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依据课本,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1.秦王是一个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者

文章开篇,写“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诚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秦王的确是想以“易地”的方式来吞并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安陵国。

战国时期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五年灭魏。而安陵只是魏的一个附庸小国。在秦国各方面实力均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秦王自然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发动战争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尽管此时的安陵国根本不堪一击。

果然,秦国使者返回后,安陵君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不答应秦王的要求,自己的小国毫无疑问是保不住的。而且他更知道,在当时各诸侯国都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他的侥幸存在,只不过是暂时的。派出唐雎出使秦国,也只是权宜之计。这也正说明秦王是一个深通兵法谋略的智者,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 秦王是一个懂得先发制人的强者

应该说,安陵君派人来秦国斡旋,是秦王意料之中的事。所以一见面,他就先发制人:“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这是非常严厉的责备的口吻,显示了一个大国国君的威严,也与一个大国国君的身份相称。

当唐雎再一次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的理由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秦王又发出了强者的声音:“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并且毫不含糊地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些都说明,秦王并不只是纸上谈兵,一旦文取不成,他必定要再以武力先发制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有谋略,又有勇气敢做敢为的大国国君的强者形象。

《教师教学用书》称赞“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与秦王比起来,实在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笔者看来,唐雎只不过是一个逞一时之勇的壮士,而秦王却腹有韬略。

3. 秦王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这一点最令人佩服。当唐雎表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时(实际上是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立马表现出“色挠”,并“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是多么的机智和灵活。作为一个国君,而且是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国君,在发现形势于己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能适时地由刚才还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强者,立马变得彬彬有礼,并对唐雎大加“赞赏”。这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自古以来,有几个君王能做到!文中的秦王(即嬴政)之所以最后能一统天下,于他的这种胸怀和机智是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不仅是一个深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者,一个懂得先发制人的强者,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在这场兼并与反兼并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始终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表面上看,这里的赢家似乎是唐雎,实际上真正的赢家却是秦王。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弱小的国家来说,仅凭一两个不怕死的重臣来捍卫它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笑话,更是一个多么荒唐的事情。这样的国家又能维持多久呢!

上一篇:《羚羊木雕》中的父母“重财轻义”吗? 下一篇:“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Perio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