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逃生避难防盗窗的设计方案

时间:2022-07-04 01:24:45

一种逃生避难防盗窗的设计方案

摘要:一种可向外打开的防盗窗。包括向外突出的防盗网,安装紧固于墙体的窗框,起支撑作用的拉杆,起紧固作用的铰支座,起缓冲作用的缓冲器,还有起开关作用的串联在一起的锁装置。其优点在于:发生火灾或是其他事故时向外打开窗口可作为逃生口,消防人员也可入室解救:打开窗架,形成安全区域可为处于高楼中被困人员提供一安全地方等待救援。

关键词:逃生避难防盗窗火灾

中图分类号:TH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22-02

1技术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防盗意识得到了加强。在高楼耸立的今天防盗窗随处可见,然而好的防盗措施有时却成了安全隐患,随处可见的防盗窗都是固定在墙体上。当火灾或其他情况导致安全通道受阻时,防盗窗的固定安装结构阻碍了逃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于是,由我们团队所设计的,针对火灾等能紧急打开并提供避难场所的防盗窗,便应运而生了。

2机构原理

2.1总体结构图

1.墙体2.铰链支座3.连杆4.钢丝5.弹簧6.锁机构7.锁销8.长拉杆9.活动铰链10.窗框11.缓冲器12.防盗网13.转轴14.脚踏开关底座15.脚踏开关踏柄16.缓冲器上端盖17.缓冲器下端盖18.弹簧固定端19.缓冲弹簧20.缓冲器下端拉杆21.缓冲器上端拉杆

图1逃生避难防盗窗的装配图

2.2总体视图

图2防盗网关闭时

图3防盗网打开时

2.3主要结构

总体图平时防盗窗关闭。(1)窗体在一般情况下(通过锁销)固定在窗框里。(2)连杆通过铰链一端固定联结在防盗窗上,另一端联接在墙体上。火灾时防盗窗打开.防盗窗由两根铁链和四根连杆拉住,窗体形成一个逃生平台。

图4锁机构分布图

零部件主要分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下面详细介绍各个部件。

(1)锁:锁分布在窗框中,用于把窗体固定在窗框上

图5锁一脚踏开关图

锁销在窗框内部一端开有孔,软钢丝穿过孔。另一端伸出,与窗体相联。软钢丝穿入锁销中。当软钢丝受到拉力时,开关将软钢丝拉直,压缩弹簧,从而使锁销缩进窗框中,窗框与防盗网自然分离。

(2)脚踏式开关:位于墙体后面,用以打开锁销,开起窗体。通过开关施力带动钢丝细绳运动。由钢丝细绳再打开锁销,从而使窗体与窗框分离。

(3)缓冲器:

图6缓冲器

在窗体开启下降时,从窗体在窗框到降落到最低点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冲击,使用缓冲器可大大减少冲击。两端拉杆分别与长拉杆防盗网相连,弹簧安装在外壳内。铁链拉伸时带动弹簧压缩,受到弹簧阻力,从而减速缓冲。

(4)连杆未开启时支撑窗体,放下时拉起窗体

(5)窗框窗框固定在墙上,用于把窗体和墙体相连。窗框中安装有锁销和钢丝绳以控制窗体的开启。

(6)长拉杆用于在开启时受力拉住窗体,为主要受力部件。

3工作过程

(1)用脚踩开关,开关用钢丝软绳与窗框中的锁紧装置相连,当钢丝软绳拉紧时,带动锁销移动缩回窗体内.从而使窗体与窗框分离。

(2)窗体由支撑杆连接,绕支撑杆与墙体连接的铰链向下运动。

(3)当窗体下降到一定高度时,铁链拉紧,缓冲器开始受力工作。对窗体下降起减速缓冲作用。

(4)窗体最终下降到平衡位置,完全打开,避难者可转移到窗体所形成的平台上。

4创新点

(1)打破传统。将防盗与逃生避难有机结合。比较一般的防盗窗由螺栓等紧固件联接,在紧急情况下不易打开。利用锁销和开关能迅速打开防盗窗,开启并降落形成一个逃生平台,以便在危险来时能通过窗户逃生避难。

(2)形成的避难平台在窗口下约1m处,能有效避免从窗口冒出的火焰、浓烟的伤害。充分利用防盗窗结构,可同时容纳多人。

(3)仅通过开关控制一根细软钢丝,便能同时控制几个锁销的开启,将锁的结构大大简化。防盗性能好,又便于紧急打开.

5结束语

(1)本产品在一般情况下用于防盗使用,而在火灾等突发性灾难中用于紧急避难逃生。适用于各类人群。使用场所为家庭、办公室等小聚集性场所。

(2)多功能逃生防盗窗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在普通的防盗窗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装加工就能做成我们的装置。

2)造价低。使用的材料为市场上常见的铝合金、钢等。不需要特别加工处理工艺。

3)使用方便。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打开开关,推开窗就能逃生。

4)安全。火焰浓烟到窗外后向上窜,而本装置在窗下近1m处。并通过受力计算杆件符合强度要求。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名刚等.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1)(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恒,陈作模.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鸿文.材料力学(1)(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黄纯颖,高志等.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家具模块化设计及机构运用案例研究 下一篇:联合支护技术在泉店煤矿东翼沉淀巷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