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类书的兴盛与衰败探析

时间:2022-07-03 11:26:51

摘要 古代类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独有的现象,自《皇览》始,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朝日臻完善,终至明清达其巅峰,其后日趋衰败。究其原因,普遍认为与科举制度、考据学兴起、完善的封建专制统治等有密切关系,对此,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 类书 兴盛 衰败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Ancient Books

WANG Feng

(Library of Huanggang Normal College, Huanggang, Hubei 438000)

AbstractThe ancient Genus-books is a proprietary phenomenon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started from "imperial view," through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Five Dynasties, Song and Yuan etc. and toward improving, and finally in Qing Dynasty reached their peak, followed decline gradually. The reas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rise of textual criticism, and the perfect feudal autocratic rule, therefore,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Key wordsancient books; prosperity; decline

类书是我国封建社会独有的现象,自三国魏文帝曹丕命撰《皇览》以来,类书的编撰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

这期间,类书编撰众多,据张涤华先生《类书流别・存佚》所列类书统计,自魏至清,历代史志书目和官私书目著录的类书多达1035种。①而《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类书类》著录类书近300种,其亡佚情况,可见一斑。其中综合性类书如《艺文类聚》、《三教珠英》、《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专门性类书如《文选》、《太平广记》、《全芳备祖》、《事物纪原》等。

从类书的发展历史来看,唐、宋、明及清雍正末是类书的兴盛期,元、清末是类书的衰败期。关于类书的兴盛、衰败的原因,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加以探讨。如张涤华先生认为“类书之盛,要推及明代及清初为造其极,齐、梁、唐、宋犹不逮也。”“此固由当时帝王事事争胜往古,而亦因后世文籍日富,凭借日厚,有以致之。”“盖类书大备之后,学子乐其随取皆给,便于剽窃,科场中遂竞持之具。流弊所在,相扇成风,浸假而人人冀图诡遇,士习日以浇薄,故嘉庆时乃不得不出以严禁。而其时朴学适亦大兴,种学绩文之士,群视类书为鄙陋,咸不之贵。风向所播,时向一变,于是类书之购求日少,纂辑日希,而前人所著,流传亦浸以不广矣。千余年来之类书,盖至是乃大衰。”②武跃进,王壮等人认为类书之所以兴盛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明清两代有高度完善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帝王有足够的精力编纂大型类书用于巩固社稷、粉饰太平,另外科举制度的完善及对应试类书的需求也助长了类书的兴盛;二是文化上,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度成熟和全面总结阶段,类书的修纂乃是一种大的趋势,而且当时封建文人中也有一股类书的编纂的热潮。③练小川先生认为,类书衰亡,与其“赖以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动力”相关,而这又涉及“政治、学术以及社会制度诸方面”;同时,兴盛于乾嘉年代的考据学,“也直接导致了类书的衰亡”④等等。

1 古类书兴盛的原因

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稳定,图书事业的发展,文化典籍的丰富等因素为类书的发展兴盛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但是在封建社会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类书的兴盛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分析如下。

1.1 封建帝王对文化的“重视”

在中国帝王专制时代,统治阶级的好恶,往往可以左右一切。如曹丕之好著文而令诸儒撰集群书以成《皇览》;梁武帝萧衍亦好文学,乃仿文帝而作《类苑》;北齐后主高韦从祖建议而作《修文殿御览》;唐高祖李渊诏令欧阳询等乃作《艺文类聚》;宋太宗命李等修《太平御览》;明成祖朱棣集儒臣文士2000多人纂世界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清圣祖康熙令陈梦雷修《古今图书集成》,历经雍正、乾隆两朝此书得以完善。反面如元朝统治者重武功而轻文治,最终使得其在文献编纂上少有成就,而这种方式也加速了元王朝的灭亡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一点: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帝王好,则事物兴;不好,则事物亡。

在明清之际,有不少英明的君主,他们很重视文化方面的统治,也因此,这两朝也是文字狱记载最多的。这种企图从文化上来控制、愚昧人们,当然需要笼络利用广大文人学士,可是让他们干什么呢?编纂大型类书,“迟其岁月,困其心志,使俱老死于文字间”,便是最好的做法了。

1.2 历代类书编纂技术、经验的积累

类书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其分类体系、编纂技术等方面在明清时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如《古今图书集成》规模宏大,内容赅博,全书分6汇编、32典、6117部,且插图精美,图文并茂,分类巨细,其层层展开的三级类目结构,为前代类书所没有。而且其设置之缘由,排序之先后,陈氏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框架。其典下部类之巨,分类之细,实属罕见。它对于前代类书中的一些内容,作了新的归类和划分。如将《太平御览》人事部中“父子、母子、亲属、亲戚”等归入“家范典”;“仁、义、礼、智、信、道德、言行”等归入“学行典”。可见,《古今图书集成》分类之科学严密与条理之清晰,都达到了我国古代类书的最高水平。⑤而这些都是在前人编纂类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历代类书编纂技术、经验的积累。

1.3 风气兴盛

类书内容包罗万象,自编纂之始,便因其独特的价值而受广大文人学士的青睐。魏文帝曹丕好文而著《皇览》,其后众多帝王皆以此为借鉴,大修类书。再加魏晋南北朝时,骈体文兴起,写文章讲究使事用典,故为弥补记忆上的缺陷,就抄集典故,排列偶句,促进了类书的发展和编纂。而后,隋唐以科举取士,使得应试类书的出现,其广泛而稳定的需求为类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而持久的推动力,也因此,书坊编纂类书的情况也多起来了。两宋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元朝时文化交流频仍,及至明清古典文化的积累已颇为深厚,这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对其加以总结归纳。因此,便有了现存最大而完整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以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这一由皇室兴起的编纂图书的热潮,必然影响到民间,因此书坊类书、私纂类书等如雨后春笋,类书编纂一时间成为全国的“时尚”。

1.4 文化专制

明清时代是封建文网最为严密的时候,据郭成康、林铁钧统计,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时间里,发生了一百六十余起的文字狱。尤其在乾隆帝时制造的文字狱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在思想上、文字上稍有“越轨”、“悖逆”表现的人,都予以无情的镇压,甚至于株连九族,因此而被杀或被处分的不计其数。如雍正年间的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前者仅因一句“皇帝挥毫不值钱”,就被当作是对圣祖康熙的讽刺污蔑,“结果于雍正三年十二月谕令立斩汪景祺,其妻、子发谴黑龙江,给予穷兵为奴,其七服之亲兄弟、亲侄,俱革职发遣宁古塔,五服以内之族人,现任及候补官员者,俱革职,交本籍地方官约束,不许出境。”⑥后者仅因几句赠诗而遭革职发回原籍之处分,且命在京由举人、进士出身的官员,“仿诗人刺恶之意,各为诗文,记其劣绩,以儆顽邪,并使天下读书人知所儆厉……”⑦在这种情形下,明清的封建文人大都心惊胆战,不敢越雷池一步,大都埋头于故纸堆,在古籍的汇编、考证、整理上大作文章。因此于学者文人中掀起一股类书编纂的热潮。

2 古类书衰败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始终不能够违背其规律,当其自身的弊病暴露,当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不在的时候,那么它的灭亡也就到来了。古代类书在经历了1600多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衰败了。取而代之的,现代类书则开始发展了。考察类书衰亡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曰元,一曰清末。元朝是一种由外来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低层次文化的民族武力征服高层次文化民族的先例。但是,元朝的统治者很快就面临被这种先进文化同化的危机,于是他们采取一种民族等级制的方式企图保持其民族的统治地位。这种重武功轻文治的措施,使得元朝一直处于不稳定的局面,再加上元初科举废除,等等原因,元朝终于在类书编纂上没有什么建树。而清末的情况就比较的复杂了,兹分析如下。

2.1 古类书自身的弊病

类书的内容大都是辑录古代典学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名物典故之类的东西而来。到后来,存在着严重的断章取义、讹误传抄等流弊,这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作用,清代时,士大夫们立足典籍,反对空谈,他们均以类书为鄙陋之学。如《四库全书》类书小序云:“此体一兴,而操斛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裨贩,实学颇荒。”⑧另外,古代类书的编纂都是遵循的“四部分类”及儒家学说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限制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当清政府的大门被攻破后,国外的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大量的涌入进来,科学技术受到了重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能够适应这个时代下的知识分类体系了。而一种由新的知识分类思想为指导的类书编纂的时代到来了。

2.2 清末国力衰弱

自鸦片战争(1840年)爆发以来,清政府就开始急剧的下滑了。一方面,外国列强的侵犯,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致使清王朝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频仍,而清政府的军队又腐朽无能,在镇压起义时节节溃败,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问题,清廷此时已是自身难保,也已经无力再组织力量编纂书籍文献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文人学士则思强国之策,科举制度之废除,书坊编纂类书也失去了市场,古代的类书的一时间急速的走向了衰败之路。

2.3 现代类书产生

类书自魏开始,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达到顶峰。无论编纂部头、编纂体例、编纂质量皆是前代类书所不能比的。因此,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向着一个新的事物过渡――现代类书。首先,在清末时,四部分类体系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分类体系。如梁启超编《西学书目表》,归纳当时译出的西书为学、政、教(宗教)三类。而该书的实际类目则是“西学”、“西政”和不能专属学政的“杂类”,人们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三大部类的雏形。⑨其次,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很多人对此不知所措,一些人对于他们长久信奉的儒学经典产生了怀疑,新的思想开始被接受, 这为编纂新型类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夏南强.类书通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

②张涤华.类书流别(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0-34.

③武跃进,王壮.明清类书的兴盛与衰亡[J].图书馆学研究,1996(2).

④练小川.类书的起源和衰亡[J].图书情报知识,1985(2).

⑤夏南强.类书分类体系的发展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37-138.

⑥周远廉.中国封建王朝兴衰史(清朝卷)[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177.

⑦东华录(卷二十七)[M].转引自王彬.禁书文字狱[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307.

⑧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41.

⑨王析.类书立类思想与类书衰亡原因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1992(3).

上一篇:浅析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日本人的樱花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