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校本教育之“民族团结歌”

时间:2022-07-03 06:44:07

唱响校本教育之“民族团结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交流、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建设,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在某些学校,众多外来民工子女中有很多来自于少数民族,这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很少碰到,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变数,但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丰富了校本建设的内容,加大和加深了校本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它推动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面对这一新的教育元素,我们该怎么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民族教育”这一块有着明确的阐述:“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一鲜明的论述应该成为我们思考以上问题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我校(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的地域构成和民族构成都十分复杂。外地民工子女占到了全校学生总数的近80%,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全校学生总数的近15%,有彝族、土家族、白族、仡佬族、羌族等。我校紧紧抓住了这一宝贵的民族教育资源,积极研发校本课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知行合一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序、多元、立体、鲜活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活动参与中自觉地汇入了民族教育的洪流中,发自内心地唱响了一曲民族团结之歌。下面就粗浅地谈一谈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让民族教育从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最初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以及历史等学科的教材来实现的,他们了解到了我国有56个民族,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了解到了有关民族的风俗习惯,当然也了解到了民族间的矛盾冲突,但这一切都停留于文字材料,学生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后来,影视中有关民族团结的教育弥补了这方面的一些不足,但学生们还是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他们普遍觉得那离自己很远。现在,身边就有其他民族的同学,这一下子又引起了学生们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因此,学校就应该把民族团结教育从单一引向多元。我校在这方面作了诸多尝试。

首先,绘制各民族所占比例的柱状图,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构成情况,以此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的正确定义。同时该柱状图也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具体情况,从而把自己投身于更大的民族空间中。这有利于消除学生们狭隘的民族观念,有利于拓展学生们的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宽广的民族胸怀。其次,设立民族团结教育陈列室。在陈列室中,有有关民族的历史介绍、民风民俗介绍、现在生活近景介绍;有相关的图片展览,包括服饰图片、生活图片、风景图片等;有相关的实物展览,包括传统服饰展览、生活用具展览、特色产品展览等。所有这一切,形象直观,既让学生们增长了关于其他民族的知识,悄然滋生对其他民族的热爱与敬佩之情,又让该民族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民族的历史,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在校园的适当之处树立民族介绍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弘扬民族知识,努力营造一种民族大家庭的氛围,营造一种“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和谐氛围,使少数民族学生走进校园就有如沐春风之感,使汉族学生步入班级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亲近感。第四,组织学生收看民族团结教育的视频,收看关于“和平解放60周年”的视频,收看关于“建设新疆”的视频,让全体学生进一步体会感受党和政府伟大的民族政策,进一步体察感悟民族团结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繁荣昌盛的重大意义。

时代的步伐愈走愈快,地域的融合愈来愈密切,民族教育的形式如果还是单一的、平面的,显然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我们只有把民族教育放在多元、立体的框架内,这种教育才有活力,才能被学生们真正地接受。

二、让民族教育从静态走向动态

民族团结教育是紧跟着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跳动的,因此它注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把以上的教育形式和手段看作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过程的话,那么它一定还会以动态的面貌更贴近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融入学生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校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相当注重把学生引入到各种富有生活情趣、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中去。

“我是民族讲解员”是我校经常开展的活动之一。每逢月初,我们会选拔一位“民族讲解员”,由他负责成立一个兴趣小组,收集关于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民间故事、英雄传奇等,并把它整理为一份详细的、有条理的调查报告,月底的时候在校会上做介绍交流。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们增长了关于一个民族的系统知识,使他们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们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注重调查的能力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它还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每当看到学生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演讲台前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时,每当看到台下的学生们在津津有味地听着并在嘴角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时,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活动的魅力所在。

“我是出色演说家”也是我校经常开展的活动之一。每当看完一个视频,我们都会要求学生们写一篇观后感或者心得,然后在班会课或者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时间发表脱稿演说。学生们热情高涨,都积极争取这个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好机会。有一次演讲时,演讲的同学虽然演讲稿写得还很稚嫩,但是可以看得出他经过了深入的思考。他的思维敏捷周密,思路清晰流畅,观点鲜明新颖,他的感情充沛,声音洪亮,语言富有鼓动性,演讲结束时他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还有一次,当看完了二战期间希特勒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大肆屠杀犹太人的视频材料后,一位女同学发表了一篇《不应忘记》的演讲。演讲过程中,这位同学时而悲愤激昂,时而低沉抑郁,时而眼含泪水,时而面露微笑,切切实实地把下面的师生打动了。演讲紧扣着民族团结教育的大主题,发挥着学生们热爱本民族的大热情,培养着学生们当众秀出自我风采的大才能。

“我是班会大导演”是我校在班会课形式上的变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成为班会课活动的主体呢?某班召开“你我是一家”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班会时,从导演到主持到演员,全部是学生,班主任只担当了顾问角色。你看,民族知识竞赛覆盖面广,民族舞蹈如梦如幻,相声小品亦庄亦谐,女声独唱响彻云霄,现场演讲激昂慷慨……学生们在极富动态的班会演出中、在生生互动中又受到了一次民族团结教育。

以上只是我校开展的诸多民族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它们没有停留于静态的层面,没有让学生们被动接受,而是在极具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愉快接受、主动接受。我们认为,只有让民族教育从静态走向动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民族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

如果扩大一下范畴,把文字资料、音像视频、图片介绍等都看作是“书本知识”的话,那么我们认为民族教育的路子还是不够宽广。我校在这方面也迈出了勇敢的步伐。

我校积极发动学生利用自己和家长回老家的机会,主动收集凝聚本民族特色的服饰、生活和劳动用具、装饰品,主动拍下展现家乡优美风景的照片等,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拿起自己的笔,为家乡的物事写下解说词。然后把它们摆放于学校民族教育陈列室内,让其他学生参观学习,增长见识。

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园优势,专门开辟出了一块“百草园”,鼓励所有学生把自己家乡特有的一些花草植物或者它们的种子带来学校,让它们在“百草园”安家落户。我们利用劳技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做好除草、施肥、浇灌等管理工作,并为它们挂牌正名、写明特性。这不仅可以美化校园,可以增加学生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责任意识,更让有关学生在百里、千里之外呼吸到了家乡的熟悉的自然气息。

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所知,踏上社会,为民族团结教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实践,民族教育才能避免泛泛而谈,才有可能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扎根于整个社会,扎根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溪聚成海,石聚成山,56个民族凝聚成我们非凡的中华民族。尽管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依然是“少数”,但是事关学生、事关教育、事关社会的和谐,那它就不是小事。这是我校在研发校本课程时的落脚点,它也理应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

上一篇:不拘一格出人才 下一篇:走出校长带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