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英伦――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跃变与共融

时间:2022-07-03 10:36:00

双面英伦――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跃变与共融

【摘 要】以伦敦现存新旧建筑为代表,分别介绍典型案例特点,归纳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共融方式。从生活要求的改变到建筑功能的转变,总结建筑技术决定了古今建筑的形式。

【关键词】西敏寺;哥特式建筑特点;伦敦桥塔;大伦敦政府市政厅大楼;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大英博物馆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两所世界著名的高校孕育了众多优秀学子,古老的学堂肃穆而庄重。约克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这座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时期教堂,显示出它俊朗而高大的外观。爱丁城堡雄踞山顶,威严的俯瞰着福斯海湾。伦敦市内的新旧建筑更是交错有序,除白金汉宫、大笨钟等著名建筑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印象尤为深刻。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别名:西敏寺)位于泰晤士河北岸,始建于公元960年。既是英国国教的礼拜堂,又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还是一个国葬陵墓。牛顿、莎士比亚、丘吉尔等英国历史名人的雕塑和墓碑环绕其左右。这座哥特式建筑无愧于英国最高地位的教堂。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 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 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 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耳堂总长62 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 个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教堂西部的双塔高达68.6 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从教堂明确的功能分区,到结构实施的复杂与合理,堪称宗教建筑中精致的佳作。

罗马式建筑曾是西欧建筑的摇篮期,以教堂为主要对象,而哥特式建筑从罗马式建筑中汲取了众多特点作为要素,并将之融入强调垂直性的骨架构造中,不断使其精炼成为了一种样式。哥特式最突出的要素为尖拱、肋拱顶和飞扶壁。从西敏寺到巴黎圣母院,这些在力学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飞扶壁,像一个个虔诚的卫士支撑着人们的信仰,支撑着民族的力量,高耸的尖塔任由岁月变迁依旧威严屹立,玫瑰窗彩色的绘画映射着时代的变迁,游历其中不免心灵要从久远的时代向新世纪跨步走来。

漫步泰晤士河畔,从伦敦塔码头登上游船,感受重叠的历史文化,浏览新旧的建筑画面。伦敦塔从一个城堡转变成王宫,从铸币厂到监狱,不同时期的各异身份,让它在近千年的岁月洗礼中像一个长者见证着伦敦的的发展。在伦敦塔桥开启的臂膀下,展开一幅现代景观,迎接着2012世界的奥林匹克。伦敦人同样可以用现代的建筑词汇诠释他们的文明和精神,沿河漂流一座正在建设的超高层建筑屹立面前。伦敦桥塔(R.皮亚诺创作室),高耸入云的锋利锥型,金色的地标。最初的方案由B.美洋设计,至到2000年底R.皮亚诺从新考虑这个方案,试图改善伦敦桥车站附近的20世纪70年代办公楼的沉闷气氛。由于受到外界压力,建筑物从原方案的390米缩减为306米,大厦建于一个主要的交通枢纽之上,共有8万平米办公、旅馆、餐饮空间。这道如利剑般的现代建筑,它修长的塔状形式可以成为伦敦天际线上的积极因素。设计师用昂贵的成角度的玻璃作为立面,反射光线和天空,伴随季节的变化,建筑呈现出多样的表情。新老桥塔的对比成为一次对话,一次和谐的共生,交相辉映。

远眺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福斯特及合作者),这个建筑基地上的建筑曾被爱尔兰共和军1992年炸毁,重建工作困难重重,而在千禧年,这座有些“性感”的精致办公楼终于建成。建筑共41层,高约180米,与比邻的一座42层的塔楼(NATWEST塔楼)竞相吸引人们的眼球,为伦敦的天际线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外形好似一根丰满圆润的“小黄瓜”,这不仅仅是它哗众取宠的外表,更多来源于它的科技含量和环境方面的革新。建筑物内部的空中花园与办公区完美融合,让生态建筑的概念得以发扬,即成为大厦的社交中心,同时也是低能耗系统的一个部分,不断的将新鲜空气送入花园,由花园的繁茂树丛制造氧气。空气循环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自然,而不是机械的方式,空调系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办公空间围绕中央花园螺旋上升,形成一种垂直的“村落”,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交流,而交流正是创作性工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底层经过空气动力学的计算,避免产生下层气流并保证建筑物周边的广场能有一个惬意的环境。这座高层建筑设计的富有特色和活力,它尊重环境的共融共生,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关注节能方式与生活感受。

大英博物馆中珍品云集,中庭的柱型阅览室通过一个弧形的玻璃穹顶跨接到周边的多层展厅上,古典与现代又一次完美的结合。紧密拼接的三角形骨架(单层曲面网格结构)使整体受力均衡,而巨大的半透明屋顶下带给参观者的体会是轻松而愉悦的。

面对这样的古典建筑维护形式,联想到几种方式:

(1)刚提到的大英博物馆,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扩建直接衔接,保留原有的建筑主体的同时,用现代建筑技术完善其功能,同时达到保护古建筑的作用。

(2)如卢浮宫门前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同样是现代简洁的线条与古典雕刻的一次碰撞,两个建筑物从地上部分看,风格各异分开设置,用强烈的视觉冲突,对比中形成共融。而伦敦旧桥塔与新桥塔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外部维护和内部更新同时进行,也是对古典建筑的一种保护,剑桥和牛津大学中很多学院的建筑,内部改造很多次,而外部的风貌依旧如初。这样的方式也多为一些商业建筑所采用。

从一座建筑到一个城市,总是新旧更替,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共同支持着城市的主体,无论是伦敦这样将新旧建筑交叉错落的城市布局,还是像巴黎一样新城旧城“各持己见”的反差,尊重过去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

新旧建筑的设计初衷、表现手法、建设方式、建筑材料的区别,带给一个时代的意义不同,带给世人的感受更是大相径庭。用现代的技术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从的角度,一个村落中最突出和奢华的建筑可能是教堂,服务于精神需求。而现代建筑中功能性更为突显,无论公共建筑还是居住建筑都有明确的实用性。现代技术更多从实用性出发,服务于使用者。设计者思考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会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会把节能环保的意识灌输其中,会将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不同时代的建筑技术决定了建筑的形式,旧时用石头堆砌的教堂为了表现狭长高耸的感觉,可能一建就是几百年,玫瑰窗碎拼的玻璃也只能屈从与它的“娇小”,而现代人用钢铁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能在几年内就建设出高楼大厦,原来的封闭和沉闷被轻盈和通透所替代。建筑的跃变,同样是科技提升的缩影。即使当代再建设的教堂等宗教建筑,同样可以用现代的笔绘表达一种敬仰,光之教堂的十字架演化为透过工字钢的光十字,朗香教堂的立面平滑而弯曲,繁复的雕像和狭窄的高大空间不见了,逐渐被现代人演化出新时代的意义。从旧到新,科技推动建筑事业发展,建筑技术决定着建筑的形式。经过实地考察,保留珍贵的观感,加强对建筑新技术的掌握,采用更为适合的建造方式,是未来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参看文献:

[1]肯尼斯.鲍威尔著 《新伦敦建筑》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2]《世界建筑全集5--哥特建筑》

上一篇:川西传统民居装饰在绵竹年画村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园林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