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铺的兄弟或仇家

时间:2022-07-03 07:39:52

复旦投毒案基本事实浮出水面了,不出人们预料,是室友。或许更严格说应该是“室人”而非“友”。此事不可避免沸沸扬扬――校园内,社会上;网上网下;复旦里,全国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学生,家长。

这个情景并不陌生,当年北大清华类似事情基本情节和公众反应与此几乎一模一样,真可谓太阳底下无新事。情节惊人的一致:名校(国内最好的3所大学齐了),投毒,室“友”。公众反应基本一样:从学生性格,到人际关系,从生活琐事到学业竞争,从学校声誉到教育是否成问题,等等。

我总觉得讨论还缺少点,从当年北大清华类似事件发生至今已一二十年,我们是否没做太多工作,以致悲剧又发生。但显然不是,我们的学生工作力度加强了很多,从辅导员配备比例,到心理咨询和学生资助等体系普遍建立。然而今天复旦投毒案又暴露我们似乎漏了什么,当然,如果把这一事件看成偶发事件就不用探讨什么了。

一系列的探讨和工作都遗漏了这个点:宿舍。宿舍应该是我们理解探讨这个事件的中心和出发点。

距离的远近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越近的距离越会把人们的心理放大。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我不太在乎,要是村里王二成了万元户我心理就失衡了;其他系里的毕业生去了国家部委我只是听听,同班的那小子早早定了好工作,我开始坐立不安了。对于大学生来说,最近的距离在哪?当然是宿舍。宿舍会把一切都放大很多,甚至到无限。每年毕业求职季都听同学说实在是恐惧回到宿舍里,一回去,就是谁谁找到工作了,谁谁被拒了。

当然宿舍的零距离接触也会放大好的情感。现在的同学最好的朋友往往也都在一个宿舍,和班级其他的同学常常竟有些不熟悉甚至疏远。这和前几代大学生不太一样,那时各种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和教育部门其实对此也了解,觉得不妥,还是想倡导班级文化。北京市前两年曾举办“我的班级我的家”优秀班集体评选。但同学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生活活动已是现在的亚文化了。毕业后往往也是同寝室的频繁小聚,好兄弟好姐妹上学在一屋住,工作在一个城市,恨不得儿女也是发小。

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都在一个宿舍,就看你都不够幸运了。没办法,这么近的距离,人们无法保持不咸不淡的态度,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恰恰是最浓的寒意。

“家和万事兴”,千古不变的真理。宿舍就是大学生的家,家和谐了,同学的心态就会好。中国人没有外国那么多心理医生,情绪不好了,家人来安慰。大学的心理咨询普遍了,但宿舍的家里不一定有人安慰。如果宿舍关系好,可能没有心理咨询室也没关系。

哈佛十分重视本科生的住宿生活,《大学生》2012年6月(下)曾刊登文章《住宿生活,这才是哈佛最好的》,作者从中国高中毕业后到哈佛留学,在选择宿舍时,校方给了一张表格,详细列出了一条条你不希望和什么样的室友住在一起,还有你的各种习惯生活方式,以便其他人选择你。这最大程度减轻了遇人不淑的概率。他们真正把一个住宿区当做一个大家庭来经营,不仅仅着眼生活舒心,还有学习的互相交流促进,还有师生如父子母女的相处。我们的大学做到这点真的很难吗?起码让大家填张表很容易做吧。

大概在1990年代,学术界有过一阵寻求新的学术的风气,名曰本土化的××学――本土化的社会学,本土化的法学,本土化的经济学――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术框架还是西方人建立的,我们只是模仿,概念啊,理论啊,都是借鉴。学界时有感觉解释解决中国问题有点隔靴搔痒,而且我们不能老跟着西人亦步亦趋吧,我们为什么不能引领学术,至少该有我们自己的学派吧。但后来似乎也无声无息了。其实这种想法肯定是没错的,经济学解释了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肯定是对世界学术的极大贡献。西方人没有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可能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构造理论,王选的激光印刷就是他比西人更懂汉字,更迫切想把最新科技引入汉字印刷。

本土的心理学也可以做得很有特色。我个人觉得影响中国,甚至东亚人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的距离太近。日本比中国还厉害,狭小的国土,人潮的拥挤,日本人很内心的心理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大街上太挤了,不管怎么注意,碰到别人也是难免得,所以不管是谁碰了谁,先说声对不起走人要紧。不争吵,不给社会添麻烦。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川端康成自杀,被救往医院途中不停说对不起。意即给大家添麻烦了。这时候还这想法,可见是深入骨髓的观念。这是我听北师大一位老师的讲座中的所说。

中国人与人距离虽然不像日本那么挤,也是够呛的。如果看大学宿舍里人与人的距离,我想在世界也是前列吧。好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上了硕士,博士还要与别人“同居”。因此产生的心理,西方的主流心理学会研究吗?我想难,他们没见过,就没感觉,也没有这种需要,或者他们早已忍受不了,要求学校赶紧解决了。也许他们研究过监狱军队等类似拥挤的场所,但大学宿舍显然与他们不一样,至少他不是一个强制的场所。那么我们的本土心理学就有了研究的需要和土壤了。还有就是富士康类的人肉工厂,那么多跳楼的过去也就过去了,学者们有深度的研究在哪?当然也许研究条件不允许,可能工厂不会允许你进去。那么大学寝室呢,多么好的一个研究对象呀――就在身边,无比开放。

上一篇:情趣相依 拨动心弦 下一篇:用爱化解留守儿童内心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