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的界定及特征

时间:2022-07-03 05:14:47

【摘 要】由于商誉含义的不够确定,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商誉进行了解读,人们往往从其特征的不同侧面和角度来理解和使用它。当前,商誉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财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深切关注,明确商誉的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誉具有非物质性、人格性、财产性、专有性,必须全面明确商誉的特征,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商誉权的法律属性。

【关键词】商誉;界定;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财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誉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财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深切关注。而目前我国法律对商誉权的规定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商誉权”的明确概念,没有界定商誉权法律属性的专门条文,更没有保护商誉权的单行法,所以法学界对商誉权的法律属性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侵害商事主体商誉权的案件经常发生,不仅使商誉主体遭遇难以恢复的财产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一、商誉的界定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商誉逐渐成为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商誉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商誉进行了解读。要正确理解商誉的含义就应当客观分析商誉的特征,而商誉的定义及特征的厘清是辨析商誉权法律属性的理论起点。因此,要准确把握商誉权的法律属性,必须首先认清商誉权的客体――商誉的定义及特征,只有对商誉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准确把握商誉权的法律属性。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英文是Goodwill,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阶段,法学界对商誉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法律词典对商誉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学者对商誉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给商誉下定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现实条件下,虽然法学界与经济学界对商誉的界定不尽一致,但能为我国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解释是,所谓商誉是指社会公众对特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能力、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商品及服务质量等经营素质的客观评价。换言之,商誉是关于商事主体的社会评价,是对其经济能力的综合评价,且是基于良好经济能力的积极评价。从本质上看,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某些优势而长期形成的商业信誉,是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良好的商誉是商事主体良好信誉的体现,也是企业立足市场进行竞争的无形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商誉的特征

本文认为,由于商誉含义的不够确定,人们往往从其特征的不同侧面和角度来理解和使用它。因此,只有全面明确商誉的特征才能正确把握商誉权的法律属性。

1.商誉具有非物质性。商誉是社会公众对商事主体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内在的品质声誉的认可和评价,是经营者经营方式、管理水平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它作为一种信息体系,存在于社会公众的意识之中,不具有实体形态,不以任何形式存在,不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们对它的“占有”不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控制,而表现为认识和利用。商誉完全属于人们主观上的认识,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也没有任何证明其存在的文件,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无形资产中最“无形”的资产。并且世界各国已在法律中确认了商誉的无形资产的性质。

2.商誉具有人格性。商誉的本质是顾客对商事主体的良好评价,表现为一种对顾客的吸引力。这种良好评价是与商事主体自身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能离开商事主体而单独存在。商誉伴随着商事主体产生和消亡的全过程,其取得并不需要经过申请、登记、审批、授予等程序。当商誉权主体中止后经过一段时间重新开业,在那段中止的时间内,虽然商誉作为社会的评价客观存在并没有消失,但是商誉权由于权利主体的缺位而不能存在。由此可见,商誉具有人格性基础,与主体自身的关系十分密切。此外,商誉的产生有很多因素,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等,其中经营者的能力与商誉的产生具有重要联系,是商誉产生的核心因素,这也是商誉权具有人格属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商誉具有财产性。商誉是商事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良好评价,良好的商誉是对客户的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对于企业而言,商誉本身就有价值。如果商事主体的商誉权被侵犯,还能请求赔偿经济损失。因此,商誉已经深化为具有一定价值形态的财产利益,并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

4.商誉具有专有性。即商誉是一种非相容的、排他的权利,只能由商事主体享有,其他不从事商事活动的法人不享有商誉。而且某个企业的商誉只能专属于该企业,它不能脱离该企业而单独存在。这是因为,商誉的本质是对商事主体的品质评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基于这种品质评价能在顾客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难以直接复制与模仿的。因而商誉专属于产生该商誉的企业,不能单独转让给其他人。

我国保护商誉的法律制度主要是由《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商誉的少量条款构成的,这些条款尤其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已经成为实践中处理商誉侵权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对稳定市场秩序、制止商誉侵权、切实维护商誉主体的合法权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我国法律法规对商誉的保护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对商誉的定义、法律性质等不仅在法律上模糊不清,在司法实践中也很含混,导致侵犯商誉权的案件经常发生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更严重的是,这会使商誉主体遭遇难以恢复的财产损失,而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商誉权的法律保护。要使商誉权得到更好的保护,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确立商誉及商誉权的法律地位。

参考文献:

[1]于新循.商誉及商誉权之法律归位分析[J].求索.2007(03)

[2]冯跃芳,冯潇.论商誉权[J].知识经济.2007(08)

[3]杨玲.商誉权的法律属性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2004(01)

上一篇:技工院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建设... 下一篇:应学习曾国藩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