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时间:2022-07-03 03:38:48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的体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深远,作为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学会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生涯,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一、情境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体育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应该从情境教学入手。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情境,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促进体育教学。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在“健美操”教学环节中,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难度动作的完美完成,展示连续表演复杂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成套动作必须通过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体现创造性。因此,本人选取了中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作伴奏,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健美操方式表现动作设计和流畅的过渡动作。而且,成套动作必须显示身体双侧的力量和柔韧性而不重复同一动作。这样在教学中体现“健美操”教学风格和难度动作的均衡性,以及平衡、柔韧、爆发力、跳跃、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踢腿等动作,深受学生喜欢,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体育教学方法,就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锻炼。在体育合作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和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许多练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结成伙伴练习。如,在教“跳远腾空技术”环节时,由于平时的相处有了较深的了解,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学生合作得很好,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地喝彩。又如,在“接力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当第二棒成功接过第一棒时,其他学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同伴的祝贺。这样的体育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和指导的互动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验体育课上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同时也使竞争意识得到了强化。本人更加认为,中学体育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体育教学方法,学生和睦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为争取好成绩而共同努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它可以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体育游戏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合理运用,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对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本人充分利用器材或结合器材的发放、分配,有选择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中。如,球类教学中可以选用“传球触人”“圆圈接力”等游戏,通过不同方式的传递球,使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活动肢体,快速有序地分发器材。其次,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体育游戏的运用应紧紧围绕其目的,有选择地穿插运用,使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身体机能的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每人一球,在运球中力争保护好自己的运球不被破坏,这种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提高了控球的能力。最后,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一节体育课的结束前,要让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平稳状态。本人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以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合为一体的游戏性放松活动,如“器材归位”“模特持球走秀”等游戏,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体育课,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其他课程的学习。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更应该学习和领会课标精神,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探讨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只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最终才能达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一堂完美的常态课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