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时间:2022-07-03 02:14:25

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摘 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目前公认的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其中,提供社会服务是各高校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实中部分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学校“关门”办学;科研的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产业结合程度差;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尚待建立、健全,等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高等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走到经济建设的最前沿,了解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与产业结合打造创业型的大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校;职能;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U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27-02

高校的职能,就是所谓高校的功能作用,这是高校存在的意义所在。教学[1]、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目前公认的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但这三大职能并非伴随高校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发展过程。

一、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存在“关门”办学现象

高校的封闭式管理阻隔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先进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高校应该向全社会提供先进文化,真正起到引领全社会共同进步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还是封闭式的管理体系,根本没有起到提高周边民众整体知识水平的作用。校园中缺少公益性的信息咨询服务,学校的一些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信息网络中心等也很少有面向公众开放的。高校与社会的隔离导致高校对社会的信息支持服务极为欠缺。人才培养方面,高等院校的专业培养应该既要满足学术上的要求,又要满足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么过于学术,难以在现实中找到需求,要么过于功利,几乎就快变成了职业培训。

(二)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理论性强、应用性差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如此,人们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局限于纯学术领域,有些理论过于理想化,甚至根本就是空想。所提出的政策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传统上,科学和技术确实是分家的,科学属于学者,技术归属工匠。直到19世纪中叶,科学和技术还基本上互不搭界[2]。这也难怪洪堡时代的大学研究仅仅热衷单纯学术研究,不讲功利。然而,当代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严格界线,涌现出一批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科学和技术融合的高科技领域,如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等。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内在联系,要求大学的科学研究跨越学科之间的界线,跨越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线,甚至跨越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界线。

(三)高校与产业结合程度较差

在我国,高校和产业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犹如一架马车并行的两个轮子,永远没有交叉的可能。其实,高校和产业的结合是个知识物化、智力资本化的过程。智力的资本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知识的物化。它要求强化大学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在走向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许多相应的大学与产业的混合机构被生成。它们为加强大学与产业的关系,为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创造了组织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转让科技成果、从事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而进入市场,或者通过兴办校办企业、生产产品等进入市场。大学早已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体系,其参与经济运行的途径越来越宽广。因此,大学应在加强研究实力的同时,强化依托政府基金项目与产业合作的意识,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3]。

(四)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单一、间接

当然,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其实都是为社会服务,只不过是这种服务方式相对单一,而且间接。大学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是大学人尽共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进一步体现。大学作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理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进一步成为社会服务中心。大学服务社会的内容日益丰富,现今主要有:继续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社会批判与监督、科技推广服务、科技培训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兴办知识企业,等等。随着社会服务内容的复杂化和综合化,社会服务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趋势。除了教师个人到校外兼任顾问、创办公司等形式外,越来越多的是以学校为单位与企业、地区开展全面合作,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建立产学研较为固定的联合体,借以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某些高校职能错位问题突出

现今每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形:处在塔基的是为数最多的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处在塔身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一般大学,处在塔尖的则是少数研究型大学。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职能分工。低层次的高校主要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及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从事社区服务和教学研究工作;一般大学主要承担本科教育任务,其中部分学校适当承担研究生教育和应用研究任务;高层次大学则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纵向科研和重大横向科研任务。然而,一些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时有职能错位现象发生,本来是低层次的高校,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盲目向高层次院校看齐,办学效果未必好。各高校应具有智慧的办学理念,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做好自己应做的、能做的,力所能及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在办学特色中求生存和发展。

二、对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建议

(一)高校及其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高校、科研院所及其教学科研人员并不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局外人,而是社会经济建设的智库、核心。因而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树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观。同时,构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机制,拓展社会服务领域,积极培育社会服务能力,形成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形式。

(二)高校师生应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状况和需求

大学、科研院所应了解现实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师的科研工作要针对现实经济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唐县羊角乡调研时发现,该乡羊角、木兰、尖稍三个村盛产大枣,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出售大枣。因为处于供应链的最上游,或者说处于价值链的最底层,所以收入较低。当问到农民为什么不进行大枣深加工比如酿酒时,村民说,本来当地有规模不大的酿酒作坊,但在大枣酿酒过程中他们遇到一个技术难题,枣酒中甲醇含量高,达不到国家的技术标准,与外地酒厂联系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枣酒没能大规模进入市场,家家户户只是少量酿造供自己饮用。当问及为什么不求助于农业大学或农科院等机构时,他们说没想到。后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白酒的甲醇含量,或把甲醇从酒精中提取出来。也有人专门研究了红枣酒发酵过程中甲醇和杂醇油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完全可以降低红枣酒中甲醇的含量。该实例引发了一个严肃的思考,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中的研究有多少真正指导了生产,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三)高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互动

学校与社会应建立一种联动机制,学校应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实体。要增强大学与当地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大学理论功力雄厚,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政策的制定、执行者。两者的结合与互动,一方面,使大学的理论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另一方面,使政府制定政策更具有理论基础,以消除其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可为大学提供相应数据、资料,提出研究需求;大学可为政府提供科研成果、政策建议。最终,双方均可避免闭门造车式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也才切实发挥出来。

(四)高校要建立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

高校应建立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在重视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激励应用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经济的建设。大学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如今高校的科学研究不断地由上游向中游、下游延伸,拓展发展空间。高校应把支持前沿研究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为研究人员提供财力支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不妨也把为社会提供服务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参考因素。

(五)拓展高校师生教与学的场所

学生的学习场所不能仅局限于大学围墙之内,理论学习不能脱离实际。“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只有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通过探究式学习、合作和跨学科培养,通过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提高结合的程度,才能使学生实现从学习已知到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跨越,逐步成长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打开围墙,融入社会,广泛实践,使师生深入到经济建设的最前沿。为此,高校应为师生建立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基地可以设立在农村、工商企业或者中小学校。

(六)探索新型的大学发展模式

世界一流大学的演化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教学型—研究型—创业型的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这是大学作为社会机构的演化过程,也是大学功能的进化过程。重庆大学校长吴中福教授认为,现代大学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属性,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摇篮”,更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引擎。高校可以探索与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研发社会急需的项目,借助社会力量和资金,发展新兴学科、试办新的专业。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点各高校都能认识到。但服务社会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魏京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拓展教育探索[J].2008,(11):26-27.

[2] 张皓.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4-67.

[3] 林治华.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J].鸡西大学学报,2006,(5):12-13.[责任编辑 王 佳]

收稿日期:2012-05-17

作者简介:马丁(1985-),男,山东莘县人,助教,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上一篇:《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