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有江南通海县秀山镇

时间:2022-07-03 01:39:39

山水之间有江南通海县秀山镇

秀山镇是通海的县城,因背倚秀山而得名,秀山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旅游名山,秀山脚下的秀山镇自然也就为游人所青睐。秀山镇依山临水,前有杞麓湖,后有秀山,城镇居于中间。城周围波光澄碧,群峰列翠,点缀成一幅精巧秀丽的山水图卷。清代著名诗人钱南园在《雨宿通海》中写道,“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正是秀山镇山水城郭的特色,因而被人们称为“云岭江南”。

一座通江达海的古城

30年以前就去过通海,当然是到秀山旅游,对秀山脚下的小城就有了印象。小城很干净,有无数古老的曲折小巷,极安宁静谥。小巷倒也不窄,两面多是沧桑的高墙,内中伸出极古典的飞檐翘角。那些极有年头的深宅大院中,隐匿的是锅碗瓢盆还是锦衣玉食。却总让我捉摸不透。透过门缝,照壁、盆栽或曲折,总遮了视线,让人无处窥探;还有门口守着晒太阳的老人,安然自得,更使得那高墙内里凭地神秘,滋生我心底无数好奇。

后来又去了许多次,探访了无数岁月雕琢过的院落,古道马帮、名人后裔,还有守望着音乐的自发老者,诸般故事渐渐使我对通海的认识清晰起来,千年古镇、礼乐名邦,云岭江南,美誉集于一身的秀山镇就如那些隐藏于高墙后的院落一般,显露出穿越时空的峥嵘往事。

山环海镜的通海坝子,是云南秀美丰饶的鱼米之乡,自古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滇中南经济文化的要冲。唐代开“通海城路”,使通海成为通往东南亚的必经要道,通海就是在这个时期,迅速成长为滇南地区最早的城市。也是那个时候中国南方最远的城市。千年来,秀山镇马帮不绝、货物集聚、经济兴盛,素有“小云南”的称誉。这一切,为这里的文化昌盛、以至终成“礼乐名邦”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终于在1382年,来自江南的移民们在秀山之麓、杞湖之滨建起了现今的通海城。它的形状是一个标准的象征权力的方形印章,中间是一座高楼,称为聚奎阁,就像大印的把柄,上面悬挂着“冠冕南州”和“四维统纽”两块牌匾。以“聚奎阁”为十字中心,东街、西街、北街、南街和文庙街、文星街延伸向东西南北,就像通海卉城的经脉,静静地连接着历史。

走进通海古城,踏着平坦整洁的青石板路,街道两旁古香古色的民居,皆保留有明朝以来的风格。古旧中又增添了许多时尚的元素,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临街面是商铺,各种经营应有尽有,商品琳琅满目。各个店铺之间,错落有致,显得谦逊、平和,无形中透露出一种吸引力和亲和力。走在这样的街上,在表面的嘈杂、忙碌之中,存在着一种“宁静”,存在着一种缓缓流动的岁月或时光,让每个人怦然心动。商铺的背后是庭院,有明清时期的“一颗印”民居建筑100多所。花窗、格门、天井、回廊、照壁、花台、水池、厅堂……每一处都是人性、灵性与诗融而成的空间,每一幢房子和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都传达着自己的理想,都有一股拒绝不了的魅力。它们使通海古城具有了诗性、开放性和历史性。它们成了我们的一个现实生活场景,每一处院落、每一块砖石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通海文化的昌明以及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

被称为礼乐名邦

在秀山镇的南面,文星街正对着文庙,远远就能看见照壁上的大字:“礼乐名邦”。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礼乐也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这座古城被誉为“礼乐名邦”。在云南,这是罕见的称号。在中原入的眼中,云南素来是南蛮边荒之地,礼乐不兴。600多年前,一群来自江南的居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月的是开发云南边疆。他们的脑海里浸润着苏州的园林、六朝的骈文歌赋、唐诗宋词和琴棋书画,所以他们开发边地的方式,就是用他们富有的儒气,熏染一座边城。

物阜民丰,自然文化昌盛,秀山脚下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文庙与书院,穿过“德配天地”的礼门,抬头仰望高大的文明坊,细细解读秀麓书院前那些斑驳的石碑,亲手抚摸那通海文庙独有的华表,往昔的辉煌岁月仿佛历历在目:明清两代就出现举人230多人,进士20余人,翰林4人。在这里走出去大学士朱博,公孙翰林的董^、董健,书法家阚祯兆等。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从通海古城中的文庙开始,或者青云直上,高处不胜寒;或者落第终生,潦倒中寄情山水。滚滚红尘中的点滴精华,人生感悟,都化作了秀山上的匾联,滋养了通海从古至今的文采风华,构造出边地儒城的礼乐民风。也感染了清代乾隆时期的翰林县令朱阳,他发现享受着大自然湖光山色的通海人十分崇尚礼仪,乐合身心,礼施于外,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箫瑟弦歌始终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通海人的情操,于是挥笔题写了“礼乐名邦”。

古风犹存的通海,洞经古乐是活着的灵魂。绵延了1000多年通海洞经古乐既有道家音乐的脱尘、儒家音乐的深厚、佛家音乐的庄严,又有甘陕音乐的高亢,江南丝竹的柔美和乡土民乐的亲和。“礼乐名邦”厚实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通海洞经古乐博采众长的大家气度,历尽繁荣而不衰。

不衰的背后是坚守。时尚渲染着魅力。今天,年轻的一代尽情陶醉在浪漫和火热之中。而在秀山镇的古巷深处,光阴荏苒、暑往寒来,几位老人默默而坚决地固守着心中的古乐。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的文化传承者都甘于寂寞,或许,这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底色吧。妙善学女子同经为我们讲述着一个坚守的故事,告诉我们“礼乐名邦”是怎样炼成的!60多年前,当一群闯进了男人领地的少女操琴登台时,传统被颠覆了,但传统又以一种更为绚丽的方式流传着。当这些花季少女立誓终身不嫁,与洞经音乐为伴,选择了一条别样的漫漫人生长路。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呢?辛酸、泪水!欢乐、笑靥!难以揣摩她们的心路历程,近70年过去了,仅存的两位老人鬓发如雪,音乐中是她们被岁月风干的青春;生命如弦,弹奏出如泣如诉的空谷之声。

名邦终于被炼成了,一个中国文人笔下的江南出现在在秀山与杞湖的山水之间,形成于无数通海人的悲欢离合之中。

上一篇:佛在景谷的足迹 下一篇:通海,古典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