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探究

时间:2022-07-02 07:47:51

高等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探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人性化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并提出了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性;人性化

高等学校是一个教育集体,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范来培养人才的,并以此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高等学校要实现其教育目标主要得先带领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办好高等学校首先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教职工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 1.尊重和理解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为尊重人才会重视人才,理解人才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围绕人来进行的,管理的核心当然也是人。因为,工作是人做的,只有先管好人才能管好事。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工作特点,对教师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尊重教师人格,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度”;教师工作时间和空间的非限制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环境的非限制性。家访、学习提高、搜集资料、科研教研等一系列教学的延续工作,都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所以,如果也对教师实行“坐班制”,犹如给教师戴上了“紧箍咒”,在社会经济开放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如果仍以这种封闭的形式来管理,又如何能培养出开放型的创造性人才?当然建立一些考勤制度、工作规则是必要的,但不可太多太严。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为教师工作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作为师范类高等学校没有应试的压力,其管理应时严时活,尤其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师范课程的多样化使教师人才也呈多样化状态,为办好办活办出特色高等学校奠定了基础。高等学校领导应把握本校特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办出一流的特色高等学校。 1.2要一视同仁,给教职工心理一种公平感;人不管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老幼、性格各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管理者要一视同仁将心比心。在评价人时,切忌极端的二值逻辑语言,要避免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评价;更不能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加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要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并注意积极性的稳定和发展。对高等学校工作的管理过程,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中的每一环节都设立质量标准,及时肯定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领导的激励行为及时得到强化,促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以满足教职工心理的高级需要。 1.3加强人际沟通,营造一种舒畅的心理环境。;高等学校的人际沟通主要有领导与教职工的上下沟通、教职工之间的平行沟通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改善上下沟通,让教职工知道领导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时,领导要常深入群众,了解听取意见,充分体现教职工当家作主原则,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例如,有时领导为群众做了许多事情,象改善工作条件,增加生活福利,争取改善住房条件等等,但依然有人不满,视领导的一切工作努力为理所当然,只见不足不见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情感上的沟通,使群众无法体会到领导工作的苦衷和难处。 2.参与和认同 高等学校可借鉴这种方法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管理体制,并使教职工参与高等学校的管理,使他们与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管理目标决策的质量有着莫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2.1教职工参与管理,可使他们投入情感,产生心理认同。所为认同是指个人在集体中的一种态度,一种心理契约。它既表现为对集体事物的关注,也表现为情感上的交融。例如,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工会规划及改革方向,审议高等学校工作,对干部实行监督,对涉及切身利益的生活福利、奖金分配等总是参加讲座决策,这种参与活动都有助于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人翁感的形成,促使教职工以做好高等学校工作为己任,自觉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经验,为实现高等学校工作目标而共同努力。所以说,要办好高等学校,就必须发动教师,依靠教师。 2.2可使教职工高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分权、参与的民主管理,为教职工的社会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机会和环境。情感上的认同使其努力工作,把高等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3参与还可能提高目标决策的质量。由于群体参与,扩大了参与层面,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避免“一言堂”带来的局限性。 2.4可以改善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通过参与增强认同,增强工作任务和目标的明晰度,使领导与群众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形成和谐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形成相互推动的力量。

3.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策略 3.1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转变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先导。高校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教学管理的全员主体化,明确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管理主体)都具有管理主体性,教学管理者,师和学生共同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学活动。使教学管理者认真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2教学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首先,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进行校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按学科组建学院。针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分解教学管理职能,实行纵向权力结构的调整。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责下放。健全校、院级两个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确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学院层面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院级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基层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高等学校层面强化目标管理,配套责任考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评价等目标管理上,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监督和决策、指导功能。实现高效、优质、有序的教学管理目标。

3.3教学管理人性化。1.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依据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有特色”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2.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性机制,把教育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还给学生,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地学习,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建立适合校情的学分制,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为其组合制度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制定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和学生学业测评办法,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3.4质量管理全程化。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高校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坚持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化和全程化,全面化就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高等学校实际条件。建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等质量管理目标,使管理内容全面化。

总之,高等学校管理者要切实把握教师的职业心理和工作特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转

上一篇: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沙漠油田生活公寓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