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苏浙粤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及产业效率比较研究

时间:2022-07-02 07:23:28

鲁苏浙粤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及产业效率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生态旅游产业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禀赋形成的产业体系。在交通运输条件、历史文化沉淀、旅游消费者偏好基本同质的情况下,则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市场各方力量的强弱对比。文章认为,鲁苏浙粤四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主导型机制占据主流,但各省发展机制各不相同,且产业效率存在差异。文章最后给出了关于山东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机制 产业效率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旅游产业界定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发展,我国公众的休闲需求更加多样化,国内旅游者日趋成熟,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逐步放弃旧的消费偏好,趋向寻求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业迎合了这一新的需求偏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态旅游研究权威David Weaver归纳了生态旅游应该包含的几个核心要素即:(1)该旅游景区应该首先是自然区域;(2)旅游者在景区的活动以学习和受教育为主;(3)对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的管理必须满足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原则。因此,生态旅游首先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旅游活动,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禀赋形成的产业体系。自然保护区所独有的优势迎合了日益增加的生态旅游需求,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产业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因此,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进行生态旅游相关活动的最主要场所。

根据我国的国情,除自然保护区外,森林公园(主要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但很多国家级森林公园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合的)和海滨、乡村等自然景点也可以纳入生态旅游产业的范畴。

鲁、苏、浙、粤四省都是我国沿海发达省份,也是我国传统的旅游业大省。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体系。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为4756、4122、3382、5049公里,是我国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四个样本省份地理位置相似度很高,皆为我国沿海省份。但总的来说,四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并不占据旅游业较大的份额,这与东部地区人烟稠密,长期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过大有关。其次,四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储备情况也不尽相同。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管辖部门通常为多个,命名情况不同,对于一个自然区域而言,往往其头衔可能既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自然保护区,例如山东烟台昆嵛山就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森林公园。最后,在我国东部人口稠密的这几个省份中,由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区域往往与农村接壤,甚至许多村民就生活在自然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中,因此,省内的乡村旅游产业往往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不可分。

表1:鲁苏浙粤自然保护区统计表

数据来源:《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鲁苏浙粤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在一般性旅游产业发展机制中,市场、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合力最为显著。由于生态旅游产业是一类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因此,自然资源成为了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某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死存亡,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起到决定性影响。此外还有历史文化、旅游需求者偏好变化等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此外,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迁也会对生态旅游产业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在交通运输条件、历史文化沉淀、旅游消费者偏好基本同质的情况下,则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市场各方力量的强弱对比。

按照我国旅游产业成长轨迹而言,旅游产业发展机制从大方向上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机制、市场主导型机制两大类。市场主导型发展机制是指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市场机制发挥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的。旅游资源才能得以相对优化配置,进而形成了市场化的旅游产业结构。但这种发展机制会导致明显的市场失灵现象,如无序竞争、环境污染、外部性等问题。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府制订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来推动。政府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发展规划来规定旅游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依托大量的公共物品,如旅游交通、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安排、协调与规划,统一整合各种要素。政府主导型机制占据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广东这样外向型经济孕育最早、市场化发展比较充分的省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仍然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

四个省中,旅游产值排名第一的广东是出台生态旅游市场标准化规范最多的省份,这可以看做是一个趋势,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发挥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大,政府会逐步从主导身份蜕变成监督者的身份。这意味着广东省生态旅游产业正在由政府主导渐变为市场主导。而且,广东省是全国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省份,数目庞大的外来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而且,往往港澳台、外国投资者和旅游者更为青睐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自然旅游资源,因此,广东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可归纳为政府主导+市场力量+消费者偏好。

而江苏、浙江古来就是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自然和人文历史交互辉映,江苏、浙江的生态旅游产业天然的依附于历史文化旅游而产生,并且将继续通过与历史文化旅游交融而获得继续发展,而且,江浙两省位于长三角,紧靠特大型城市上海,城市居民日益增加的回归自然的需要,使得江苏、浙江短途生态旅游异常火爆,这种需求充分带动了江浙两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因此江苏、浙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是政府主导+历史文化沉淀+交通运输便利+消费者偏好。

山东与其他省份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非常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是市场竞争导向下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山东东部青、威、烟、日照等滨海旅游城市由于临近日韩,且具备一定的旅游历史文化沉淀,具有开展滨海生态旅游的国际市场需求,但是却面临着环渤海周边地区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山东的生态旅游发展从一开始就处于东部沿海兄弟省份的强大压力之下,尽管参与竞争的主体往往不是纯粹的市场主体,而更多的可能是各地的地方政府,但是竞争带来了机遇,这就决定了山东生态产业旅游只有建立在高起点上,才能在这场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大竞争中获胜。

三、鲁苏浙粤生态旅游产业效率比较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 Cooper于1978年提出,是用以评价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该方法在旅游产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陶卓民等(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中国1999一2006年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较低,而且有降低的趋势,旅游投入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但效率提升的潜力较大。岳宏志等(2010)采用DEA方法的模型测算了我国31各省市区2001-2007年间区域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各地区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均小于1,大致呈“U”型变化,均值为0.571,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按照技术效率值的高低将31个地区分为高效率、中等效率、低效率三个类型,其中低效率的区域占70.97%的比重。通过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高于全国水平,而中西部地区落后于全国水平,区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DEA方法涉及到的两个模型是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Scale,CRS),而BCC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变动(Variable Return Scale,VRS)。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主要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客观性;清晰性;差异性;全面性。由于我国旅游年鉴中并未单独列出生态旅游的投入产出各项指标,只能用各省的旅游产业的汇总性数据来进行考察估计。投入指标为旅行社数量、饭店数量、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旅游从业人员4个变量作为旅游产业的投入变量,产出变量为选择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作为旅游产业的产出变量。

表2:1995-2008年鲁、苏、浙、粤旅游产业纯技术效率(PE)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王恩旭(2011)。涉及到DEA模型计算的所有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1996-2009》、《中国旅游年鉴1996-2009》、((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09》。

从上表中可知,在1995年到2008年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旅游产业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为:山东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然后保持平稳再由低到高再保持平稳的过程。自2004年以后产业纯技术效率便基本稳定在一个数值左右。江苏在1995年至1998年期间产业纯技术较低,此后都为1,但早期的低数值使得其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也偏低。浙江省的旅游产业技术效率总体而言有一个小幅下降的趋势,但在个别年份段中呈现上升势头,从均值而言,广东省最高,其次为山东、江苏和浙江。

表3:1995-2008年鲁、苏、浙、粤旅游产业规模效率(SE)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2。涉及到DEA模型计算的所有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1996-2009》、《中国旅游年鉴1996-2009》、((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09》。

从以上表中数据可知,在1995年到2008年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旅游产业规模效率的变动趋势为,从长期来看有下降趋势,个别年份效率指数变化较大。四省的规模效率均值比较,广东最高,山东最低。浙江、江苏分居2、3位。

四、结论

在交通运输条件、历史文化沉淀、旅游消费者偏好基本同质的情况下,则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市场各方力量的强弱对比。广东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可归纳为政府主导+市场力量+消费者偏好;江苏、浙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是政府主导+历史文化沉淀+交通运输便利+消费者偏好;而山东则属于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本文认为,随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发挥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大,政府会逐步从主导身份蜕变成监督者的身份。本文给出有关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

1、借鉴经验,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

目前,山东省生态旅游的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主要是自然生态观光游,除一些传统旅游沿海城市游客密度比较大外,其他区域的生态旅游知名度并不高,竞争力也不强,而我省内陆地区各区域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以及生态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需要开发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产品,通过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改变单纯依靠扩大游客量来增加产业收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避免我省生态旅游业陷入恶性竞争,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走集约化路线,必须依据区域现有生态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重点打造,突出优势。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必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2、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首要前提是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开展建设。生态旅游规划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自然保护区指导、调控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要避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倾向。广泛借鉴广东、浙江、江苏等几个前沿省份的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不盲目照抄照搬,前瞻性的把握发展规律,避免因为追求短期利益,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特点不够鲜明而面临激烈的同类竞争。

3、加强社区参与程度。

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努力创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共同管理的社区共管体制,引导当地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既能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又能减少社区在发展中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侵蚀和破坏,把保护变为社区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建立稳定的保护资源、利用资源的合作与协调机制。

4、重点培育湿地资源。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最富于生物多样性。而目前山东省的湿地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远景良好,为了可持续的利用湿地资源,必须尽快建立对湿地等天然珍贵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监测体系,湿地、海洋、森林等项目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与经营必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需要加强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各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先进模式和成熟经验,占据湿地旅游项目的高起点,严格湿地生态旅游经营准入机制,防止盲目扩展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投机行为。

5、加强人才引进。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提高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

6、加强生态旅游的法律监督和执法体系建设。

开发生态旅游活动更要注意生态旅游资源对于旅游活动的可承受程度,要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控。我省各级政府需要大力加强法律规章建设,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法律保护。严格实施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各项法规条例,同时,通过发放传单、播放视频短片、网络宣传等方式对来到区域旅游的旅游者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教育与传输,增强其环保意识,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生态带来的破坏,

参考文献:

1蒂莫西 J 科埃利等著,王忠玉译,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0年;

3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 David Weaver, 生态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6 David Weaver,Comprehensive and Minimalist Dimensions of Eco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 32 No 2(2005)439-455;

7 David Weaver,Laura J Lawton,Twenty years on: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eco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 28(2007)1168-1179;

8 乔延芹, 康智,山东省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公园建设前景展望[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 1 1 年第2 8 卷第4 期;

9徐正春,罗思琦,屈家树,吴自华, 丛艳国, 先锋,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第32 卷第2 期;

10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来源:中国知网;

11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1,来源: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12陶卓民,薛献伟,管晶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8):1004-1012.

13岳宏志,朱承亮.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区域差异:2001一2007年[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36-43.

上一篇:漫谈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 下一篇:内河航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