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下“文艺复兴”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再突破

时间:2022-07-02 06:47:23

【前言】“史料实证”下“文艺复兴”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再突破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文化的横向联系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文化的纵向联系主要分析“文艺复兴”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对启蒙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相继发生的,两者的历史背景也一致。但是仔细辨别,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

“史料实证”下“文艺复兴”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再突破

【摘 要】“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我们教材的有限文字中,“文学三杰”“美术三杰”的概念常常让人误以为文艺复兴是由几个天才发起的,但事实上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大批才华横溢加之坚守信仰的人共同参与的,这是艺术的复兴更是“人”的复兴。故而,把握好“文艺复兴”中文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欧洲历史与文化,提高对文化的鉴赏水平和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文艺复兴”教学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来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文艺复兴;背景;文化联系;文学作品

一、对“文艺复兴”运动背景的把握

教学中,我们强调“文艺复兴”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多次提到这个概念,但是学生是否已真正理解,这还是个未知数。

理解资本主萌芽,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约瑟夫・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意味着一种价值体系,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文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黄仁宇先生指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展开时,表现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资本主义带着整体性,它能在一个国家内畅行而且成为不可改变”。西方社会的主流认识是,“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根据这种制度,作为收入来源的资本一般说来不属于通过自己劳动使资本发挥效用的人。”许多学者承认,意大利最早孕育出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包括在强调“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素养下,被我们重新研读的马克思。有的学者认为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因素早在11世纪就己清晰可辨了”。14世纪欧洲生力发展,产品增加;社会分工的扩大,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分离,都意味着有大量的产品必须投入市场,进入交换领域。因此,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扩大,也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一些有专业特色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城市,特别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必然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富裕的作坊主在物质增长的同时,呼吁能与之一拍即合的精神财富,在文学艺术纷繁之时,在“崇拜”的意念调和下,他们也被赋予了另一个新的身份――赞助商。威尼斯这个从公元5世纪因遭到日耳曼人的侵略而逃离意大利大陆的湖上城市,在1400年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近东的海上贸易中心,成为运输的大动脉。[]可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对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有影响。特别是意大利的富庶,使其艺术家和作家更愿意留在国内,而无须到国内谋职,对“文艺复兴”的兴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文化的横向联系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文化的纵向联系主要分析“文艺复兴”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对启蒙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相继发生的,两者的历史背景也一致。但是仔细辨别,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一点在授课中,应该成为提升学生史学素养的很好契机。

“文艺复兴”涉及到文学、美术、政治思想、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并取得了丰硕与辉煌的成就,展示出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但同时也应看到,它虽然对旧制度和神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并没有就基督教教义和教会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鉴于此,教师可以巧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在听课中提取有效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对其理解和概括,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运用新史料来辅助观点,最终训练其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诸如“你如何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这一问题情景,引师、最后一个巴比伦人、最后一个苏美尔人。在这个有形的理性世界面前,他和近万年前留下思想遗产的先祖们拥有相同的双眼,而他之后,再无来者。” 这样的评价笔触,给了学生一个不一样的牛顿,而辅助他们更“同情之理解”“文艺复兴”下的思想维度。

而“宗教改革”运动不仅对宗教神学作了深入的批判,而且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体系,其核心内容是“信仰得救”。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宗教的目的,是人的安适、得救、福罚蝗硕陨系鄣墓叵担不外就是人对自己的得救的关系:上帝是被实现了的灵魂得救,或者说,上帝是实现人的得救、福乐的无限权力。” 这就是路德从“得救预定论”中得到的“安慰”,它保证被选中的人肯定会得到拯救,这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恩赐,不是通过努力可以争取得到的,据此我们不难看出路德在冲破教皇专制的同时也沦陷在新一轮的禁锢中。教师如何阐释“信仰的力量”,融汇着史学素养下“史料建构”的智慧。这场宗教改革的基底不是从单一色系到另一色系的切换,而是在信仰的调色盘上各染笔触。比如在荷兰,人称阿米尼乌斯的雅各布・赫尔曼兹提出一个不受强硬派欢迎的理论:所有的灵魂都可以通过耶稣得到救赎,命定论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恩赐,因此而得到拯救――归根到底,自由意志还是存在的。另一个名叫卡斯帕・施温弗尔德的乖僻的德国人他说如果每个灵魂有特定的命运,那么,每个男女都可以在共同的基督教范围之内形成自己的信条。加尔文的“预定论”更是将与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人们的个人奋斗、事业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这对个人主义已从一个不定的主题变成了一种政治和社会权利的责任。这一新教精神无疑给16世纪的资产阶级以极大的鼓舞。这种“政教分离意味着一种新的世俗政治制度在欧洲兴起”。用史料支撑的课堂,不仅是史学严谨的风貌,更能将思想牵涉政治、经济暗蕴思想,最终达到思想梯度的进阶,这方才是我们走进走出思想史的价值所在。

从某种程度来看,有人认为“这两个运动之间联系甚少,城市中无法找到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之间的直接的、密不可分的那种联系”。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点,那就是强烈的复古意识。

三、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文学和艺术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要体现,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尚存不足。主要问题是:课堂上往往只介绍什么人有什么作品,而不注重作品的背景与思想性,或者将这个时期的作品都笼统归纳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使生动的文化史教学变成死板的教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为了提高文化史教学的质量,我们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教学作些探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记录、民族的心声。文学还受作者个人经历、素养、思想、政治态度、个人爱好等多方面影响。“文艺复兴”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即使是意大利“文学三杰”的作品,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也各有特色。但丁的《神曲》是在流放期间写成的。此前,他身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之一,因抵制教皇插手内政,遭到教皇迫害,被判终身流放。政治挫折与流亡生活使他看清了教皇分裂意大利,造成城市间内讧的严重危害,更加渴望统一和自由。在《神曲》中,他以超人的才华和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表达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爱与恨。尤其是地狱篇,写得十分精彩,触及到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神曲》涵盖了但丁对历史和现实、对古典文化和基督教的理解与认识,犹如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

彼特拉克对古典文化有深厚造诣,也呼吁意大利的和平统一。但他的《歌集》除部分政治抒情诗外,主要表达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他以坦率细腻、大胆热烈的语言,倾诉内心深处的爱恋之情。他笔下的劳拉不像但丁笔下的雅特丽奇那样,具有抽象的神性美,而是有着优雅的气质与迷人的形态。他的诗歌进一步显示出新文学对中古禁欲主义的叛逆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薄伽丘与彼特拉克是密友,两人的政治思想也相同。薄伽丘的《十日谈》形式新颖,结构巧妙,情节生动,语言幽默,一出版便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该书对僧侣与贵族的嘲讽,对个性解放的大胆追求,对阶级压迫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是空前的,可以说这是一部纯世俗的作品。它使人文主义思想大放异彩,在欧洲有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之称。例如,第一天第二个故事写道,巴黎有个丝绸商几次劝一位犹太商人改信基督教。犹太商人在对罗马教廷作了认真考察后,表示愿意改信基督教。他的理由是,教上层人物如此寡廉鲜耻,贪得无厌,竟然还能支撑下去,真是一个奇迹。这个故事是从反面叙述的,对天主教会的挖苦讥讽可谓淋漓尽致。

总之,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把“文艺复兴”文化放到欧洲文化的整体中去理解。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利用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教育学生,这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弱[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9

[2][英]彼得・沃森.人类思想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9

[3][德]费尔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247

[4]姜守明.从复古意识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本质[J].学海,2007(6)

上一篇: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浅议初中思品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