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时间:2022-07-02 05:50:36

论化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摘要:我们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挖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在意志、毅力的培养中形成良好的素质。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究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主体地位;大众教育;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92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以下几种观点:

一、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常听一些化学教师埋怨:同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老是不会!言下之意,学生的能力太差。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灌输代替启发,偏重讲授,以“授”代“学”,学生缺乏思考,缺乏参与,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就容易出现“夹生饭”现象,难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而是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依赖问题以外的提示,如教师的暗示、同学的讨论等,不去主动探索有效信息,依赖性强,独立思考意识差。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要使学生会学,而且应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观”,即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重点放在“学”字上,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开拓学生的智能,真正从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1. 激发兴趣,培养爱学。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理念。

2. 挖掘潜力,求得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成为化学课的“乐之者”,凡是学生以理解和能看懂的内容都不必再讲,讲必须精。精讲在于突破一点,以最有效的方法去紧紧抓住学生思维中最有能动性的地方,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教师还应使学生明确目标。每节课教师都要让学生知道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学目标就像学海中的航标,有了它,学生就不会在学海中迷失方向。

二、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体现大众教育

实施选择性、淘汰式的“英才教育”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大众教育”,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优生。提问题让优生板演,谈话找学优生,而对学困生冷淡、挖苦、甚至体罚。致使学困生面不断扩大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正是面向着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注意引导他们坚持学习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注意发现他们的特长,找出闪光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正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不要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才”的观念。

三、变“只管教书”为“兼顾育人”,落实素质教育

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易被教育者忽视,故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难以落实,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道德、意志、智力、心态等诸多因素。空泛的说教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正对性的素材,向学生说明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将化学学习转化成为良好的的学习行为,使之终身受益。总之,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将其与智力因素的培养协调发展,方能更好地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教师应面向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缺乏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完善的性格,造成厌学情绪出现,知识水平也就不能迅速全面发展。因此,要消除学生的不良心态,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学校与家长要携手注意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目的、有正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性、自信心,一个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丧失自尊的学生是难以唤起学习热情的。教师应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爱,用爱心赢得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内动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当学生学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要多给以鼓励,挖掘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为他们提供积极进取和获得成功的动力。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心里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通过历史与现实中功成名就者曾经历过种种挫折甚至打击,让学生既看到困难和挫折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伤害,又看到它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

四、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树立全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主,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学教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而衡量,所以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做,学生看;讲例题、布置作业等。教师一进课堂就口如悬河,滔滔不绝,使学生昏昏欲睡;做练习的时间很少,新知识学得糊里糊涂,有没有及时得到巩固,教师再要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一直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果差是显而易见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一些教师通过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比较,认为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并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习题,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既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又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点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是他们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方法,师生共同探究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环境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信念和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性和恰当的教育方法,要摒弃传统中的“师道尊严”,正确树立教师的威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素养。首先,教师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有完美的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教学反馈、多媒体运用的能力,要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每天都在接触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最后,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广泛的爱好。教师要有强健的体魄,工作起来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处事果断。教师应有广泛的爱好和参与意识,掌握渊博的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积极投入科研探索中,勇跃参与创新教育和教育改革,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的才华。教师应常与学生一起参加各项有益劳动及课外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人。教师举止文明、仪表端庄、以身作则、注重身教。这样,教师就会备受学生的敬爱。学生则由敬而尊,由敬而信,由敬而从,这样的教师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师生之间的感情油然而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随之形成。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施,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用饱满的激情、热情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使教学更有序地展开。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毕华林等.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都县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6010)

上一篇: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 下一篇:优化作业管理体系,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