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如何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时间:2022-07-02 05:32:33

论教师如何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摘 要 学习动机是为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一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四个功能,激活、定向、维持,强化功能。教师应升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 学习动机;功能;教师

动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的范畴,也是促进教和学互动过程的重要心理因素。一般地,动机被定义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唤起和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一行为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据此,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一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的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学生如何看待某一目标,这里不仅是指完成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积极的方式,同时也包括完成目标有何现实意义这种略带消极的方式;二是学生要达到该目标的愿望;三是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能动性及愿意付出的努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实现。

一、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是人行为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它能推动个人产生某种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为,择食、择饮的行为是有解除饥饿和口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学习行为是有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动机激发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动机就没有行为。

(2)定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人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和对象。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专心听课,主动到图书馆看书学习;而在娱乐动机的支配下,个人可能上网听歌逛街,所以,个人的动机不同,行为就会指向也就不同。

(3)维持功能。动机唤醒个人的行为后,在预期的目标实现之前,动机将驱使行为持续进行,直到目标达成为止。有的人一时心血来潮想做某件事,便亟不可待,但真行动起来反而坚持不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动机维持功能出现中断的表现。

(4)强化功能。行为结果对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动机可因积极的行为结果而加强;也可因消极的行为结果而减弱。这里所谓的“积极的行为结果”是指与预期的行为目标相一致。所谓“消极的行为结果”是指与预期的行为目标相矛盾。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如此大的功能,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低,面对大学生学习学习动机不强这个棘手问题。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要么依赖经验,要么依赖直觉,激发学生动机常常令教师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二、教师对大学生学生动机的激励策略

(1)了解大学生发展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合适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高,不容易实现,结果不得不放弃。而过易的目标不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动机。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能体验到成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须唤醒其学习需要。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除内在需要外,还需一定的外部刺激。因此,建议学校中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和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既要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统一,又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个别差异;在课程内容方面尽量体现综合化,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完善人格的人;在课程结构方面应体现多样化,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倡导开设综合课程和系列课程。

(3)大学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的能力对其培养专业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我的专业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师德师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利于激发动机的民主课堂气氛,使大学生处在一种紧张、活跃的心理状态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只有有了自觉、能动的学习动机,才会激发学习的需要,进而会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4)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着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然而其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的特征,又决定于教学,即课堂上教师采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用问题来调动学习的思维。帮助大学生改变自我封闭、独立的学习习惯,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精神。

(5)组建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克服消极情绪。积极热烈的小组氛围和合作式的工作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这种方式是指大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或任务,从而强化积极地自我认识,改变原有的消极自我认识。 那些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话和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中积极地与他人合作。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丰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使原本沉闷的课堂也会随着这样的方式活跃起来。

大学教师可以尝试以上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可以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教材组织、调控课堂氛围等方式对此进行激发或强化。

参考文献:

[1]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44-50.

[3]张小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5): 754-758.

[4]张国民.青年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6-74.

作者简介:马秀敏(1984-)女,河南周口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尝试 下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进行大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