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07-02 04:40:24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随着机电一体化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需求,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使学生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优秀的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教学 改革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机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研究、设计、开发、决策等,而是操作设备、制定工艺、筹划工装卡具、调整试车、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出现了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现场工作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又不具备的情况。本文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 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二、教学策略

1.课程内容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交叉的专业,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专业、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焊接与钣金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中的许多知识、技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所界定的范围。因此,课程内容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跨学科的内容。例如,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机械制造工艺、数控机床、模具CAD/CAM、数控原理与编程等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结构调整愈加频繁的今天,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更加复杂和广泛,职业岗位的转换也日渐增多,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经常转换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培养综合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课程内容综合化、一体化,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能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于一体,这需购置和自制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了大量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气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围绕某一种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把教学与生产制造结合起来,营造一种教学工厂式的教学氛围,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室的不足属于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理论教室不但用于白天上课,而且还要用于学生晚上晚自习(我校大部分学生是住宿生)。所以,不可能将理论课室改造为"一体化"教学场地。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教室的功能,将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放在理论教室,再把理论教室和实习教室有机地结合起来。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玉刚.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有效策略[J].职教通讯,2007.

[2]孙华.浅析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

[3] 葛雅新.技校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国教师与教学,2007.

[4]李景霞.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07.

作者简介:朱慧敏(1978-),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机电及数控方面的教学研究。

上一篇:面向全分布式VLIW结构的部分互连研究 下一篇:货代留置提单的权利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