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社区的新书记

时间:2022-07-02 12:44:30

新一社区的新书记

2013年7月16日,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

一群来自兄弟社区的干部,正围着社区党委书记王迪“取经”:“你们是怎么成功的?”

他们口中的“成功”,指的是新一社区大门口张贴的“中国社区”标识——新一社区已成为民政部推行的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

“很多人这样问过我,其实,这真的不是一个问题,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听居民的意见,是不是真心想为居民们解决问题。”王迪很诚恳,脸上保持着他标志性的笑容。

“问题社区”来了个年轻书记

2007年11月26日,新一社区会议室。

“社区里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一个小伙子干得下来吗?”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还不是在基层镀个金,干一段时间就走了。”

这天是社区党委书记王迪上任的第一天。他专门召开群众代表见面会——见到新任书记是个毛头小伙子,参会的居民竞相议论起来。

新一社区是典型的老社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有一大堆民生问题没有解决:社区内分布着数个垃圾堆,每逢夏天,垃圾堆就臭不可闻;社区公共用地上,各种违法建筑林立,让社区看起来像个“棚户区”……难题当前,居民们不相信眼前这位24岁的新书记能管好这个“问题社区”。

这让王迪有些尴尬。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他已经在新山村街道服务了一年,此时完全可以另寻职业。

抉择面前,新山村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对他说:“基层需要你们年轻人。”

就是这一句话,让他决定留下来。

“社区问题一大堆,我该如何下手?”到新一社区上任后,王迪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黑脸”变“笑脸”

“王书记,你能帮我们把房产证给办下来么?”2008年的一天,月光村11幢居民涂成见对上门走访的王迪说。

从涂成见的话中,年轻书记听出了挑衅的味道。

在月光村11—13幢,居住着上百户居民。他们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农转非”人员,所住房屋长期只有居住权而没有产权。这成了居民们的一个心结。

王迪决心替居民们解开这个心结。

此后,王迪几乎天天到区房管局“报到”——帮居民们准备资料、办理各种手续、协调相应职能部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迪的努力下,2008年12月15日,区房管局来到社区现场办公,为11-13幢居民统一办理了房产证。

“感谢小王书记!”拿到了房产证,大家喜上眉梢。

原本对社区干部“黑脸”相向的居民,现在对王迪笑容绽放。

让“黑脸”变“笑脸”——这是王迪扎根社区的突破口。

为此,上任头一个月,王迪就走遍整个社区,向居民公开承诺:“以后大家有事要帮忙,我一定随叫随到!”

为了兑现承诺,王迪公开了手机号码,每天24小时为居民服务。

有居民家里的下水管道堵了,他帮忙疏通。

社区里有矫正对象就业难,他帮忙联系工作。

社区里有老人独居,他长期上门照顾。

在处理这些日常小事的过程中,王迪终于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人心凝聚了,年轻书记卷起袖子,领着社区干部和居民干出了“一软一硬”两件大事。

社区改造强“硬件”

2009年下半年,大渡口区号召老旧社区进行综合改造,采取自愿申请,政府配套资金的方式。

听到这个消息,王迪对社区居委会主任夏芳说:“我们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彻底改造社区硬件环境。”

“主意倒是很好,但是区政府要求改造必须在今年春节前完成——工期短,我们万一完不成怎么办?”夏芳说出了担忧。

“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按时完成!”王迪斩钉截铁地说,“干!”

2009年9月的一天,新一社区小广场,社区改造院坝会正在召开。

王迪向大家宣布了社区改造计划。

“改造改造,我看是改造了就‘该遭’!”却不想,王迪的计划立即遭到了反对。

“我们社区房子虽然旧,但结构没问题。只要稍加修饰改造,就能焕然一新,完全不比商业小区差。”王迪笑着解释。

“有道理!”听王迪讲完,开始有居民给王迪“帮腔”。

通过这次院坝会,居民们的意见得到统一,社区改造顺利展开。

但要在三个月时间里改造一个有上万人口的社区,却是一件让王迪头疼的事。

“社区工作没什么窍门——除了勤奋。”抱着这一信念,此后三个月,他天天奔波于社区改造现场,拆除私搭乱建小屋、清理垃圾堆、重铺路面……“真不知道王迪怎么有那么高的工作热情。”夏芳说,“那些日子,他经常加班到深夜。”

2010年2月,新一社区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这天,杨素芬来到社区造访老邻居。

社区改造工程开始时,杨素芬搬到儿子家常住,社区里的旧房子,她准备卖掉。

回到社区,杨素芬大吃一惊——青白色的花岗石、绿树成荫、古香古色的亭子……原本脏乱老旧的社区,现在变成了“大花园”。

在社区里转了一圈,杨素芬说:“社区里的旧房子,我不卖了。”

服务创新升“软件”

2011年7月的一天,新山村街道办公室,交谈声和笑声交织。

“小王书记,社区‘托老所’可以改成‘老年人照料中心’。”

“对,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服务。”

凯尔老年公寓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吉果,正和王迪畅谈社区“托老所”的“升级”事宜。

作为一个老社区,新一社区内居住了大量老人。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2010年,新一社区投资修建了社区养老服务场所——托老所。

但是,当时托老所仅有“日托”一种服务形式,不少老人只能白天来,晚上回家,影响了养老服务作用的发挥。

为解开难题,王迪一边走访居民征求意见,一边大量阅读资料寻找经验借鉴。

为补齐“短板”,王迪决定:将社区养老服务“外包”给市场。

此时,凯尔公司走进了王迪视野。

“凯尔公司能带给我们国外的先进社区养老经验。”王迪向街道办事处领导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准备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具体运作就交给凯尔公司来做,我们只负责监督。”

2011年8月17日,在街道党工委支持下,重庆首家“三合一”老年服务机构——新一社区心怡老年人照料中心开始试运营,为老人提供全托、日托和居家上门服务。

像这样的创新,王迪还搞了不少——他率先引进了新型儿童托管模式“放学来吧”,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的托管问题;他建立了社区文化墙,在上面种下“幸福树”,晒出居民们的幸福照片,传递社区内的正能量,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一系列创新背后,新一社区的变化越来越大。

上一篇:“这条路,通往幸福” 下一篇:“神奇铁丝”上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