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七中5种活性三萜皂苷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测定

时间:2022-07-02 12:00:11

周雪峰 张勇慧 皮慧芳 阮汉利 吴继洲

摘 要:目的:研究冷水七中5种活性三萜皂苷的急性毒性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取昆明种小鼠。完全随机平均分组后腹腔注射给药,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三萜皂苷A、B、C、D、E。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求各三萜皂苷的L%和LD50的95%可信区间。结果三萜皂苷A、B、C、D、E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15.4928,23.7719,24.7016,24.7813和15.9727mg/kg。结论:三萜皂苷A、E的毒性较大,而B、C、D的毒性相对较小。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毒性依据。

关键词:LD50;冷水七;三萜皂苷;毒理学

冷水七为鄂西著名的一种民族药,土家族、苗族又称为红苋、霸王七、止痛丹。其原植物为凤仙花科植物冷水七(Impatiens pritzellii Hook.f.var.hupehensis Hook.f.),药用部位为根茎。冷水七(根茎)味辛、甘,性凉,具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止痛止血、清热解毒的功能,临床上广泛用于风湿疼痛、四肢麻木、关节肿大、急性脘腹疼痛、食积腹胀、泄泻、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肠炎痢疾等症。民族药用历史久远,并有百年以上栽培史。本课题组经过筛选已经确定IPB―I部位为冷水七的活性部位,并通过化学成分研究确定该活性部位主要含有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皂苷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其中5种三萜皂苷初步显示出有一定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活性。现报道这5种三萜皂苷的急性毒性实验,旨在了解其活性与毒性关系,为进一步药理药效实验提供剂量设计依据,确定药物的治疗指数及安全范围。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共260只,雌雄各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部提供,实验室温度(20±2)℃,湿度(65±15)%。

1.2 受试样品从冷水七中提取的5种三萜皂苷单体,由吴继洲教授提供,编号为A、B、C、D、E。

2 实验方法

2.1 受试品的制备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5种三萜皂苷(A、E样品23.53mg,B、c、D样品34.60mg),将其分别用20%吐温80(V/V,生理盐水溶解)定容至10mL,得到5种药物的原液,置超声波清洗器中超声处理30rain,摇匀,用生理盐水采用梯度稀释法依次稀释,得到5种药物的各剂量组溶液,另同法配制浓度为20%的吐温80阴性对照品溶液。

2.2 LD50的测定取体重(20±2)g健康小白鼠260只,随机分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2h,实验时以适当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染毒,注射量为0.2mL/20g体重,组数为5,剂距为0.85,染毒2h后给食,观察7天。记录各组小鼠的中毒症状,死亡时间和死亡数。用Bliss法计算LD50及其95%的可信区间。分析软件为RM6240B/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2.0j版。

3 实验结果

小鼠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首先是活动减少,静伏少动,随后皮毛松散,呼吸加深加快至死。动物死亡后进行尸检,肉眼未发现明显病变。各组小鼠腹腔注射药物后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见表1-5,LD50统计结果见表6。给予三萜皂苷A、B、c、D、E的小鼠分别在给药后24,48,48,24,12h内死亡,阴性对照组小鼠未见死亡。给药后7天内观察各组存活小鼠的体重,发现各给药组的小鼠体重在前1-2天较阴性对照组增长慢或呈负增长,而后几天恢复正常增长,第7天时各给药组小鼠体重增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推测药物对小鼠没有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4 讨论

这5个三萜皂苷是同一母核的系列化合物,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三萜皂苷A、E的毒性较大,而B、C、D的毒性相对较小。这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提供剂量依据,更有意义的是,其毒性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以及笔者进一步研究的活性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将提示该类三萜皂苷化合物的毒性基团和活性基团,进一步指导我们进行结构修饰,找到更加高效低毒的活性化合物,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上一篇:不同年龄人群体质分布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应用Walker-256细胞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