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误读民营银行

时间:2022-07-02 11:36:49

谁在误读民营银行

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说,改革的下一个突破口是在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但是,这个“突破口”可能不那么好突破。事实上,尽管利率市场化似乎正在取得某种突破性进展,但进入2003年之后,民营银行的生存环境仍属气温偏低,这让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前景多少打了点儿折扣。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不久前在出席一个研讨会时提出一个问题:民营银行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吗?她说,从资金投向上看,恰恰是农业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对民营企业贷了比较多的款。她进而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产权,还是其他问题?

从吴晓灵的身份来看,她的言论似乎表明,缘于去年的有关民营银行的政策趋势正在发生某种逆转,专家学者们此前有关创办新的民营银行的想法也愈发地像一种奢望了。但是,果真如此,那么,一直以来人们对民营银行的误读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值得关注。

《工商时报》记者亚杰在其短评文章中指出,很多专家学者对民营银行津津乐道的一点在于:民营中小银行能够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是,为什么民营银行就要挑起这副国有银行挑不好的重担?且不说这种设计本身是不是带有过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有意无意之间,它是不是也显示了人们的某种所有制偏好?

应该说,民营银行可能会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助益,但民营银行未必能够也未必应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至少从技术层面讲,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像是政府的问题,而不是银行的问题,更不是民营银行的问题。

其实,就像我们曾经强调过的那样,民营银行之于中国有着另外的含义。其一,民营银行注定是最具活力的分子,而效率不高的中国银行业正需要这种活力分子,这种“鲶鱼”。其二,新的民营银行的诞生意味着“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这一原则在银行业得以落实,意味着银行业有了透明的、纯粹商业化的市场准入规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民营银行,而不是抓住问题的细节不放,从而授反对者以柄。

上一篇:引智胜于引资 下一篇:对“新国资管理体制”的十点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