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行其自然

时间:2022-07-02 11:22:12

顺其自然,行其自然

摘 要:本文针对在初中耐久跑教学中常碰到的诸如学生对准备和整理放松活动的作用不理解,不注重跑的节奏,呼吸方法不正确,错误地把“极点”当成了极限以及不正确的饮水等现象,依据初中生的理论基础和认知能力,从耐久跑练习的“准备、练习和练习后的恢复”三个阶段常用的“运动生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并在初中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整理得出:“人体运动时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与生理机制,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呼吸过程,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整理活动的作用,耐久跑练习后的保暖和饮水”等方面的运动生理知识,这些内容的讲授,对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耐久跑练习的认识,规范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的行为,提高初中耐久跑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耐久跑教学;运动生理;理论教学

一、研究的背景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下降明显,而耐力素质最为突出。耐久跑是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改变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现状,许多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想了许多办法:在耐久跑教学中增加了趣味性的活动,有的提出按能力分组教学,有的采用“分段限速”教法,有的采取大单元(多课时)连续的教学安排,有的用“超量恢复”的理论指导学生,等等。总之,耐久跑这个运动项目得到了十足的重,耐久跑的教学方法也被广大的体育工作者们深入研究与实践。

在初中耐久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存在着诸多思想疑惑,如:在耐久跑的练习中,呼吸十分困难,全身皮软无力,会不会力竭?运动中的深而慢的呼吸能满足运动的需要吗?等等。亦有许多不符合运动规律的行为,如:运动后马上饮水,跑完后立即坐在地上休息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耐久跑相关生理保健知识的教学,让学会从根本上来理解、知道这些行为对自身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对耐久跑相关的“运动生理”知识进行梳理、修改、整合,理出耐久跑教学中常用的、初中生能理解并接受的、能在耐久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讲授的知识,这对丰富耐久跑的教学内容,提高初中耐久跑的教学效率,保障学生健康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1.耐久跑

耐久跑是发展持久奔跑能力的项目,是田径运动中长距离跑的合称。在初中阶段,就目前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的距离是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耐久跑具有跑的距离长、跑的时间持续长、跑的运动强度相对(比快速跑)较小的特点。从供能方式看,主要是靠有氧代谢,它是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主要田径教材之一,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从事耐久跑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内脏器官功能,发展耐力素质,提高健康水平,锻炼顽强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2.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初中生由于相关理论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也不高,对专业的运动生理知识难以理解与接受,因此要对有些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使专业知识简单化,专业术语生活化,以适应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初中耐久跑教学中常用的运动生理知识筛选的依据

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训练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2.初中耐久跑教学常碰到的问题

(1)不理解准备活动的作用,认为准备活动消耗体力

做了准备活动,就没体力进行耐久跑的练习。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学生在耐久跑课的准备活动中有意保存体力,致使准备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不注重跑的节奏

一些学生在耐久跑的练习中,一开始就全速跑进,结果是疲劳提前到来,极点反应强烈,最终是半途而废。

(3)呼吸方法不正确,难以保证氧气的供应

①只用鼻呼吸。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中的生理卫生知识,较细地讲述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并强调用鼻呼吸的意义,因此有些学生在耐久跑的练习中,嘴巴紧闭,只用鼻呼吸,使运动过程中氧亏增加加大,影响了练习的效果。

②大张口呼吸。由于吸进去的空气没有经过舌的加工处理,直接刺激着咽、气管和肺,没跑几步就出现口干舌燥,难以忍受,并将空气中的灰尘吸进体内,影响着健康。

③呼吸没深度,呼吸频率过快,致使新鲜的空气来不及进入肺泡或进入肺泡来不及进行气体交换就又被呼出,大大降低了肺通气量。

④错误地把“极点”当成了极限。在耐久跑的练习中,许多学生都害怕出现“极点”时的感觉,错误地把“极点”当成了极限,当“极点”到来时不敢主动加以克服,而是采用停下来走的方法过渡,使练习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⑤跑到终点后,马上坐下来休息。因耐久跑耗能大,练完之后身体特别疲劳,一些学生认为,累了应该坐下来休息,再做整理活动会更累。

⑥饮水。许多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带水和各种饮料,因为要大量出汗,跑步之后肯定会感到口渴,所以跑下来以后就在短时间内饮用大量的水或饮料,致使胃痉挛、运气管痉挛、呕吐现象时常发生。

四、初中耐久跑教学中常用的运动生理知识梳理、整合的程序

1.将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的五个阶段进行合并划段

赛前状态定格为练习前的准备部分;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这三个阶段合并成一部分,即练习部分;恢复阶段为练习结束的整理放松和整理放松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出发,结合初中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来对耐久跑教学中常用的运动生理知识进行梳理。

上一篇:“霍桑效应”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启发 下一篇:让“文”的教学能真正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