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小儿烧伤临床治疗分析

时间:2022-07-02 10:44:56

120例小儿烧伤临床治疗分析

摘 要: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的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2003-12收治的120例小儿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疗效果良好,住院天数7~36d,治愈120例。结论 :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在临床治疗中更易出现并发症。小儿烧伤强调及早补液,有效复苏,积极抗休克、创面处理等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关键词:小儿烧伤;特点治疗;创面

小儿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在基层医院烧伤科较为常见,小儿因为其自身独特的生理特点,对烧伤和感染的反应较成人明显不同。及时的液体复苏、恰当的创面处理不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有效促进创面快速修复,减轻患儿痛苦[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120例小儿烧伤的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 120例患儿,男74例,女46例,男:女为1.6:1;学龄前儿童占87%,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1月余,平均年龄3.4岁;烧伤面积3~46%TBSA,平均烧伤面积8%。其中最大Ⅲ°烧伤面积8%,其余以Ⅱ°烧伤为主。烧伤原因:热液烫伤107例,火焰烧伤6例,其他原因烧伤10例(热水袋,火器伤,碱烧伤等)。其中以热液烫伤为多(89.2%)。伤后来院时间最短10min,最长6d。

1.2 治疗方法

1.2.1 抗休克 小儿烧伤易并发休克,小儿烧伤面积超过10%即应视为大面积烧伤,补液既要充足又不能过量,使之平稳度过休克期。据资料显示,休克期度过不平稳者,易发生侵袭性感染,而休克和侵袭性感染是小儿烧伤死亡的重要原因[2]。因此,早期抗休克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应根据患儿伤后的时间、个体差异、尿量变化适时调整静脉输液量及速率,要求尿量维持在儿童(1.0~1.5)mI /(kg・h),呼吸频率安静时维持在30次/min以下,心率为120次/min以下,同时抗炎,预防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等处理。在补液过程中,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同时密切观察血细胞压积和尿量。

1.2.2 抗生素的应用 小儿对抗生素比较敏感,依据创面的细菌培养,避免使用对小儿脏器有损伤的药物,严重感染时的依据血培养结果及时准确有效地使用抗生素,保证快速、有效的治疗原则。

1.2.3 创面处理 烧伤后,早期要对创面进行冷疗处理,可在自来水下持续冲洗或浸泡,时间20-30 min,以达到降低组织余热,减轻组织损伤的作用[3]。根据烧伤部位可采用暴露、半暴露、包扎治疗。浅Ⅱ度以内创面无需特殊处理,主要防止创面感染,烧伤创面一般10 d左右愈合。深Ⅱ度、Ⅲ度创面如需手术植皮应尽早进行。深度感染的创面经外敷溶痂,清除坏死组织,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再进行植皮修复。

2 结果

本组病例住院天数7~36d,2例并发脓毒血症,其中手术植皮6例,120例均治愈。

3 讨论

3.1 基层医院小儿烧伤以家庭烧伤为主[4],其中热液烫伤占绝大多数(89.2%),与国内资料报道基本一致[5 ]。由于小儿解剖生理上特点,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好奇心强,皮肤接触热源概率高,家长防范意识或看管不到位极易致面颈、胸、双手等部位烧伤。小儿烧伤早期以大多以浅Ⅱ度为主,但伤后3~4d后烧伤创面常有加深现象,部分创面转化为深Ⅱ,甚至Ⅲ°,因此临床治疗中早期易将小儿烧伤深度估计偏浅。故需要经常巡查创面及时处理,并做好患儿家长的沟通。

3.2 小儿烧伤后休克期的复苏是治疗的首要环节,小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血管相对丰富,细胞外液量大,皮肤非显性失水量大,小儿机体代偿能力低,加上烧伤后创面大量血浆与电解质渗出,造成最初48 h内大量失液,所占小儿血循环比例很大,致小儿烧伤休克发生率高。故必须使患儿尽可能平稳度过休克期[6], 尽快恢复血容量,缩短机体低灌注时间,减轻缺血缺氧性损害。休克的发生除与小儿的生理特点、烧伤的面积及深度有关外,同时还与伤后就诊早晚、以及伤后是否得到妥善处理有密切关系。对小儿烧伤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尿量、精神状态、皮温及皮肤颜色、脉搏的变化等。小儿烧伤休克极易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发脑水肿及肺水肿,这是小儿休克期死亡主要原因。及时有效地抗休克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烧伤面积超过5%的患儿要补液以防休克。抗休克治疗时,要注意调控液体的质和量,胶体与晶体液的比例应比成人高,补充血浆,增加抗体和补体。同时调整好不同液体的搭配、输液的顺序和单位时间内的速度,不能短时间内过多输入葡萄糖液或为了过分追求尿量而过多输液,以防止发生脑水肿、肺水肿以及严重的抽搐。

3.3 小儿烧伤后主张早期进食。烧伤休克时肠粘膜缺血坏死,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易位,进人血循环,引起肠源性感染[7],而通过早期肠道喂养能增加肠粘膜的血流灌注,维护其屏障与免疫功能,增加脏器的血流灌注,并能有效防止细菌移位。给予患儿温热饮食,使其胃肠道更适应,有助提高营养液的吸收及利用程度[8],并在饮食中添加益生元(prebiotic)和益生菌(probiotic)有利于重度烧伤内毒素血症的改善[9]。

3.4 感染仍是小儿大面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烧伤的特点是广泛的生理屏障损害,又有广泛的坏死和渗出,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10],因此烧伤创面是常见的感染途径,易并发脓毒血症。控制感染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结合药敏早期即给予足量高效广谱抗生素,而且应该早用早停,以避免霉菌感染和细菌耐药性增加。

3.5 重视烧伤创面处理,小儿烧伤创面处理应在休克期平稳后处理,避免加重休克。且在早期宜行简单清创。对四肢部位烧伤。能包扎的创面尽量包扎,根据情况内层敷料可采用人工皮、合成或生物敷料,定期对创面作动态观察,加强烧伤创面换药,及时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因患儿烧伤后,多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和躁动,不易合作,应适量给予镇静和镇痛。休克期内患儿容易产生躁动、不配合等原因,极易污染创面。待休克期平稳渡过后,深度创面外用磺胺嘧啶银或锌后,采用暴露疗法、红外线照射,保持创面干燥,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对Ⅲ°烧伤及功能部位的深度烧伤提倡早期切削痂植皮以保障功能。以达到早期封闭创面。

因此小儿烧伤后积极实施有效复苏、预防及控制感染,减少脏器并发症,是整个治疗的前提。早期消灭创面,减轻感染中毒,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创面处理,对降低感染率,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治疗中重视早期肠道营养、支持以及防瘢、康复治疗,才能缩短了治愈时间,减轻小儿烧伤致残率。同时加强小儿安全防范知识的宣教,家长重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普及小儿烧伤基本防护知识,才能降低小儿烧伤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432~489.

[2]陆柏清.小儿烧伤828例流行病学分析.中华烧伤杂志,2002,18(3):192

[3] 孙永华,孙迎毅.国内外烧伤早期治疗和临床研究几个热点问题.现代烧伤治疗与手术图谱,2003,(1):9-12.

[4]PalmieriTL,Mderson TS,Ison D,0’MaraMS, Sharma R, Bubba A, Coombs E,Greenhalgh DG. Pediatric soup sca ld burnin―jury":etiology and prevention[j].J BumCare Res,2008,29 (1):114―8.

[5]葛茂星,梁明,陈宗华.儿童烧伤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中华烧伤杂志,2003,19(3):183--184

[6]Przkora R,Herndon DN,Jeschke MG.Thefactor age and山e recovery of severely burnedchildren[J].Bums,2008,34 (1):41 ― 4.

[7]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9―70,100.

[8] 肖越英.对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加温装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7,23(1):69(2):65-67,70.

[9]韩春茂,余建新,付素珍.含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血浆内毒素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5,34(1):66-69.

[10]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9

上一篇:内外踝骨折患者应用治疗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四项血清学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