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教学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启发

时间:2022-07-02 10:10:50

“情感化”教学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启发

摘要面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出现的情感问题,以及由于情感缺失引发的诸多问题,本文追根溯源指出在学生中出现情感倦怠是根本原因,通过写生在实践教学中将情感灌注入教学环节,以取得的经验启发教育的演进。

关键词情感化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大学教育不夸张的说是民族的发展之基,国家的立国之本。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艺术生的扩招热俨然成为了新鲜的社会话题,但是问题也在专业的壮大中悄然出现。设计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写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通过风景速写、水粉写生或者摄影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收集素材的能力、观察自然地能力和美术造型的能力。笔者通过亲身实践认为,写生实践是个让情感在学生中发酵,并最终推动学生建立合理的价值观、学习观、正确处理友情、爱情等一系列情感的好机会。

1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偏见向高等教育提出挑战

在当下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多属90后的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很多人对他们存有偏见,许多教师甚至谈90后色变,谈艺术生色变。尤其是今年来的艺术扩展更是使得艺术生中良莠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对学习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成为阳光普照的高等教育下的“影子”。

大学时期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要培育具有真才实学的精英,也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当代教育把情感的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高等教育则多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把金字塔反置了,高等教育的实际现状说明高等教育更需要情感的关怀,而不是着急空谈文化。

本学期笔者带队2009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前往安徽西递、宏村写生。在写生过程中积极实践的“情感化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环境中导入情感化的因素将会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大有益处。

2 艺术生情感问题的源:情感倦怠

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群体,他们是独生子女的一辈,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处在社会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时期,尚未发育完全的人格便需要有随时代而动的能力。他们处在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前所未有的文化的百花齐放和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对这一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个冲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于对我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学生的情感倦怠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所谓的情感倦怠指的是个体长期受到内外界刺激、压力致使其无法应付超过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心理能量损耗过多,因此产生的心理极度疲倦、情感过度耗竭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情感封闭,情感时常处在冷漠和透支状态,对生活、学习、工作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人际交往感到力不从心,对多从事的工作、学习有效性降低,动机减弱,并长时间感到疲惫,悲观厌世等消极症状。外显情感倦怠主要体现了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感到的情绪情感的倦怠。以我校为代表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电脑的配备率就高达98%。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有形距离,却疏远了心与心的距离。同学之间的交往、舍友之间的相处让大学生们领略到友情的冷漠和压抑。许多大学生将情感寄托于网络,将有限的实践用在无聊的网聊、网恋上,导致了现代社会多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爆发。内隐情感倦怠从侧面间接描述了大学生对学习、情感的独特感受。就当代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容易低估专业的价值,加之该专业的学费高、社会需求多,但是就业后的薪资水平又往往低于期望值,就业压力巨大,继而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耗费有限的精力和情感。长时间的持续就会导致自信心丧失、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以至发生学业、接第61页)情感和生活上的不良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情感倦怠,这种倦怠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教育将面临极其严重的后果。

3 写生实践中的情感融入

3.1 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同一性”的确立

埃里克・埃里克森将人类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0到20岁是其第五个社会心理阶段即同一性和混乱性。它对应于青春期,青少年试图发现自己是谁,自身的特点及人生目标。要鼓励青少年探索获得健康的自我同一性的不同途径。在艺术生人数众多,辅导员无暇顾及全部学生的同一性发展。教师就有义务帮助学生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我是谁?我有哪些特点?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以自我发现和自尊心的满足为目标。没有情感因素的介入,学生们没有以邀请的姿势让教师介入其同一性的确立中。

如果教师的责任仅仅是教,学生间也缺乏交流,社会情感不能得到群体的认同,不能确立争取的“同一性”,那么教育可能扼杀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实践也证明了情感沟通有助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建立对学习的信心,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和教师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关系,为“同一性”的提供了渠道。

3.2 师生的情感交互作用对提高师生自我效能大有益处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职业自我效能低,认为毕业后无法与名校毕业生竞争,提前就给自己的职业判了刑。亦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本身就是因为文化课不好才选择学艺术,被动的选择使得学习索然无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因为不自信不敢动笔画,我们就从鼓励学生动笔开始,开始集中大家一起画到慢慢分散的练习,到一部分同学引人围观,要给学生建立自信心一个缓冲的途径,写生结束学生自己也认为在专业上我们不输名校。同时也使得教师在这个过程得到了对自我工作的认可,同样提高了自我效能。

3.3 赏识你的学生,鼓励教育的威力

当代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对于错误的直接指责可能打击其脆弱的自尊心。而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在错误前给其留有改正的空间,无差别的对待可取之处,在鼓励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是此次写生中的收获。为方便管理笔者记下了全系每个学生的名字,当指导绘画时,班里不起眼的庞姓学生听到老师能叫出他的名字开心得像个小孩,深入了解发现该生十分有才华,对其进行鼓励,希望他也能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事实证明这种鼓励是有效的。甚至在写生过程中帮教师分担管理工作,他能主动劝阻同学们结束游戏听从安排,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当然教育问题出现,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形成和性格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把握住实践教学的机会,在其中实施情感化教学,以乐观的态度应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厦门同安湾大桥主桥关键施工技术应用 下一篇:论元认知理论下的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