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时间:2022-07-02 09:40:34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合作的学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静观课堂的这些变化,师生互动更多地有其形式而无实质。动观当前课堂,表现在教师提问上,就是低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低效的课堂提问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导致学生求知欲的降低,丧失学习的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加以纠正: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广泛性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部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需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宜偏重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忽视其余。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提升”,对后进生可稍微“降低”,这样才能引导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采用多种方式问答,如学生个别解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等,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更不要只向几位尖子生发问,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全体动员法”,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也应该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以这样引导:“现在请苏千媚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提问所涉及的面广,使回答的、旁听的同学都能积极动脑,真正做到提问的广泛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所谓提问的层次性,就是在提问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该策略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提问注重层次性,学生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提问要结合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

准确把握提问火候

1.在无疑处追问。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新授完成将要进行练习环节时,学生一般都会有“学会了,没有疑问”的良好感觉,但是教师不要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别急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因为这时提问会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三角形面积比小三角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在关键点设问。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点进行提问,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了67.5÷54,再过渡到计算67.5÷5.4。在完成这个过渡时可以这样提问:①今天学的小数除法与以前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在思考的转折点上设问)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有学到,你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把它变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吗?(在新旧知识连接处发问)③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变成整数,被除数不变能不能得到原来的商?为什么?(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问)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的目标和途径,引导学生用转移的思维方法去突破难点,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主动获得了知识。

3.在争辩点引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个体认知的分叉口进行巧妙设问,以问题激发矛盾,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争辩犹如剥笋一般,能层层剥落问题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

4.在思维受阻时提问。学生学习数学从不懂到懂,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常常发生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铺垫性、辅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将难点化整为零。如“一桶油连桶重630千克,将桶内的油倒掉一半后,连桶重330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不少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题目时非常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可这样问:少了多少千克?为什么会少了?这300千克是什么重量呢?这个问题学生是能够解决的,当学生发现300千克是一半油的重量时,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在起步时探问。每个新的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充满好奇心理,如果我们在导入时能够合理运用好提问策略,就会激起小学生们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导入新的知识内容时,教师要认真把握好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既有知识情趣,而且又能引导小学生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课的一开始可以提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提出,经过学生们的思考、讨论,他们逐步深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了。由此可见,在导入新知识点时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进行有效设问,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6.在课后存疑。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止。“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如能设计出“新奇”或“需要”的问题,激发学生利用旧知和阅读课外新知解决“存疑”问题,这样可使课内学习延伸课外,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的统一。教学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后,课后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当x是什么数时,“x/3”是假分数?当分子是什么数时,它等于0?②当x是什么数时,“5/x”这个分数等于1?当x是什么数时,它又是最大的真分数?当x是什么数时,这个分数无意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既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又深化了对真分数、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所需的时间

作为教师,问题提出之后,不宜急于指名学生回答,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所需的时间。听取学生回答时,要有耐心,学生一时答不到点子上,教师要启发点拨,把问题作若干次转化,直至最后圆满解决。特别是前后问题之间要有思维的“休止”来供学生认真地思考,或从上一个问题自然地转入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这样才能便于学生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细致乃至多样而有创见的思考,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组织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伊岭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上一篇: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数学课以问导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