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加强新农民人文教育

时间:2022-07-02 09:24:02

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加强新农民人文教育

【摘 要】高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向市场,立足服务“三农”,努力发挥高校教育技术优势,构建农业专家系统,开展网上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利用网络资源,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加强新农民人文教育,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教育技术;新农村;农民;培训

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业高校应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科学筹划、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的优势,在农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方面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一、构建农业专家系统,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高校可以发挥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构建农业专家系统,在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上作出努力。

农业专家系统,也可以叫作农业智能系统,是农业信息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结合农业特点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

近年来,农业专家系统不仅在智能化方面得到增强,还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PP)、多媒体(Multi-Media Technique―MMT)、信息网络等技术,并开始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3S等高新技术集成,不仅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而且数据共享、维护方便,信息更丰富。农业专家系统是一种提供各种农业问题决策咨询服务的实用软件系统,它可以起到高层次、多方面的农业专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利用该系统指导农业生产,能够取得明显的应用效果,因而容易为农民和农村干部所接受,从而对于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专家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科技、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可以帮助生产者、管理者进行因地制宜决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改变基层领导者决策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减少决策失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开展网上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加上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要求更高更严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新的农村就业岗位不断产生,而且对从业农民从事某岗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偏重农业、种养业内容和课程的单一、统一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市场化、集约化、科学化、特色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动态性的灵活、快速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现在Internet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互联环境,软件开发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向网络靠拢,与Internet连接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正受到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省领导的重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已被列为国家“八六三”重点项目,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部和许多省都安排了相应的攻关研究课题。高校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一些以网络为基础的培训计划。采取以网络为基础的互动性培训,采用因特网和共有的内部网在虚拟的教室里传输互动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同时还可提供注册管理,个性化的学习、测试和跟踪调查。其优点是省钱、及时和高效,广大农民以最便捷的方式接受某门课程的培训,效率远比把他们聚到同一间教室里培训要好。在网上培训计划中加入由老师主导的小组,在培训开始时或在过程当中给予阶段性的指导,可以为学员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来自专家的反馈意见。而且,大多数培训资料都可以由学员自行确定学习进度,这就完全符合了农民的个体需要。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社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类似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已大大超过了预期速度,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新增劳动力。因而需要对农民进行与农村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转移、转岗和再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更高层次、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培训。我们可以针对社会的要求,利用大学的教学资源,建立网站,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农民科技培训,本着实用、科学、超前的原则,结合省农林厅“知识更新工程”和国家“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针对不同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当地的地域特点、主导产业、农业发展的前景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使受训的农民在文化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方面都得到及时的补给,农村青年既获得了文凭和证书,又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农民向城市和工业的转移,为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建设好学校网站,利用网络资源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作出新贡献

1998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目标将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政策措施,为高校依托教育技术条件,利用网络资源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提供优质服夯实了基础。

高校可以加强与劳动人事部门的合作,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积极开展农村学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抓住我省实施的品种、技术、知识农业三项工程的机遇,组织力量,加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引进、研发和应用先进实用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资源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作出新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农业高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向市场,立足服务“三农”,努力发挥高校教育技术优势,不断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洪绂曾.中国科教兴农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万迪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课题项目:

本文为201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BDY064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的成果。

上一篇:关于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 下一篇:山东省城市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安全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