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荣 一个电大学员的求索人生

时间:2022-07-02 08:52:24

谭建荣 一个电大学员的求索人生

2月杭州,笼罩在残冬的淡淡寒意和早春的蒙蒙烟雨中。虽然已经放寒假,浙江大学机械自动化系主任谭建荣和他的同事、学生们仍旧在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一个重要项目正在运行中,即将到来的春节,谭建荣注定又要在忙碌中度过了。

不过,这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常态。从年初一忙到年三十,是同事对他的描述。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人生从电大起步

1978年,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新生事物走进人们好奇的视线中。

短暂观望之后,被耽搁了太久的人们便以狂热的心态加入到电大求学的队伍。这其中,就有谭建荣,作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人,谭建荣实打实是被耽误的一代。与他同龄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求学无门”,谭建荣也经历了这样的艰难与无奈。

1970年,谭建荣16岁,初中毕业后进湖州机床厂当了机械工人。艰难的经历,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始终不渝的追求,使他铸就了孜孜不倦的好学,好钻研的性格。当时谭建荣的住所只有五六个平方,所谓住所,不过是用水乡最多见的芦苇杆在楼梯下隔出了一片相对独立的空间,在这里,他迈出了求知的第一步。在大多数人还对“高等数学”知之不多的时候,他自学了大学课程,做完了《数学分析7000题》。在小屋的墙上,数学公式和图表是陋室最美的装饰画。

三年时间,谭建荣一口气攻读了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两个专业。电大的系统学习,巩固了谭建荣之前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电大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后的学习机会了。”在浙江电大79级学员中,谭建荣不算是年龄最大的,但是不论年老还是年少,大家的学习精神都那么令人感动。历经10年浩劫,读电大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机会。

“那个时候,最发愁的不是学习苦,而是没有学习资料。”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谭建荣电大毕业后,以考研英语87分的成绩敲开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大门。

“电大三年,给我们打下了重要的人生基础。”谭建荣说,“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浙大20年了,我只是换了种方式学习,通过研究来学习。所谓研究就是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工程实际出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返回工程应用的方式,就是现在谭建荣作为一个学者的学习方式。而这些,与当初那个在电大课堂上树立起来的求实学风,又有什么两样呢?

一年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如果说,当年选择读电大,是抓住了人生向上攀登的一根重要绳索,那么能够真的攀登到顶峰,再向上一个阶段跋涉,更需要百般毅力与乐于探索的精神。从电大本科,到华中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进入浙江大学,谭建荣说,支撑自己向前走的是对科研和学习的热爱精神。

“学习是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谭建荣的生活,建立在学习之上。“不学习,生活将枯燥无味。科研、学习、工作作为一种人生追求,这种追求是高于物质的。”

1987年,谭建荣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7月11日,谭建荣到浙江大学报到,学校按常规通知他8月31日开始上班。他一想,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不能就这么无所事事,就径直找到了当时的机械系,要求提前工作。当晚,他便在教学楼的一个仓库里住下了,第二天就参与了教研室老师们的科研。“白天和同事们一起,晚上就一个人在仓库继续干。”这一干就是20年,而且20年不变,一天三个单元时间,上午、下午、晚上,只要不出差,同事和学生都可以在研究所见到他,天天如此。  在浙大,谭建荣师从梁友栋教授和彭群生教授,攻读了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49位获得者中,谭建荣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培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副教授技术职称,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以连续的出色成果,谭建荣相继被特批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作为机械工程重要基础课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负责人,谭建荣带领他的团队构筑了五个平台,即基于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的图学素质公共平台、面向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图学立体化教材平台、参与式交互式工程图学实验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图学学习平台和以人为本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平台,带动和引领了全国高校工程图学这一量大面广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得到了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可。

谭建荣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寻找应用中的问题。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中,谭建荣发现,国产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累计成本的70%-80%,对定制品的交货时间、总成本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在对200种国产机械产品的抽样中,这些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长达18个月,而在美国,由于运用了“大批量定制”技术,早在1990年,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便只需3个星期。这一差距,促使谭建荣下决心找出实现“大批量定制”的奥秘所在。

经过建模和多次反复论证,结合国产重要装备和国内企业的特点,2002年,谭建荣团队提出并用软件实现了批量与定制相结合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形成信息化的大批量定制设计制造系统,可实现大批量定制的高效率低成本设计制造,为解决设计个性化与低成本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保障。这一科研成果在企业应用后,大大扩大了企业的产品种类,如使以往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电梯设计方案缩短到4个小时就可完成。对大型订单定制的设计时间也由原来平均42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设计周期达到了国际同等先进水平,企业产品也因此打入了国际市场。

2005年上半年,谭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总书记的接见。下半年,他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总理的接见,一年中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科研教学双获丰收。

追求独立科学精神

在浙江大学,谭建荣具有多重身份。

谭建荣首先是一名老师。作为博士生导师,谭建荣对于学生教育有着自己的主张。说,“我认为作为一个工科领域的学者,最好的基础性知识结构应该是‘数学、物理、中文’加‘外语、计算机和工程图学’”。他特别强调说,中文不是单指会说中国话,会写汉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谭建荣对自己、对学生除了在科研上一丝不苟外,在学术论文的文字表述要求也达到“叫真”的地步,一篇论文,除了要有思维的创新点,要有学术上的贡献,还要“优美”,使人读来有节奏感、有层次感,“科研论文也可以写得很优美”,这是他常对学生们说的话。作为老师的谭建荣,要求他的学生,每个人每学期要“做好一件事,写好一篇论文,做好一个报告”。其实与这“三个一”对应着的,是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述能力。

宽严适当,是谭建荣因材施教的准则。“对于博士生的指导要具有个性化”,虽然这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却让人才培养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谭建荣也是学者和所长,“宁静致远、上下求索”,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追求。作为所长,他所主持的浙江大学工程及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作经验与理学博士的理论基础相结合的纽带,是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纽带,也是工程科学研究与工程教学相结合的节点。而作为学者,谭建荣在如今市场经济席卷的大环境中,努力维系着科研与产出的平衡,“宁静致远”,将谭建荣心中撇净喧嚣,独留纯粹精神的向往表达得透彻淋漓。

走进谭建荣位于浙江大学老校园的办公室里,朴素的陈设一如谭建荣本人不事张扬。然而转身闪过逼仄的办公室,推门出去,走廊里橱窗中展示的项目和成果,无一不令人咋舌。但是在谭建荣看来,一切还远远不够,唯“上下求索”以前行,谭建荣的目标,还在远方。

上一篇:若言心怀几多情 殚思效国化心声 下一篇:通俗文化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