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高清的曝光控制

时间:2022-07-02 04:36:48

便携高清的曝光控制

在很多的杂志和摄影类书籍上,看到“正确曝光”这个词汇,或是用来评价作品,作为技术的或艺术的指标,或是形容该摄影师的“活儿”怎么样。不管是用数字相机还是传统相机,摄像机还是摄影机,只要你在从事影像拍摄这个事儿,就逃不过“正确曝光”这个紧箍咒。

两年前有一段时间,我对这个有些疑虑:怎么叫“正确曝光”呢?比如现在很多年轻摄影爱好者拍的日范儿照片,都微微过曝,按说这是不正确的,可它出来的调子就是这种带着点儿氤氲感的效果,再加上对取景和用光方式的控制,已然成为一种风格;也有同样一些照片,出于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考虑,可以曝光不足一些,也成了一种风格。于是我得出了我的结论:没有“正确曝光”这个东西存在,每个摄影师在面对被摄物体的时候,都有他自己的曝光处理方式,于是我带着兴奋去问陈仲元老师:是不是这么回事。陈老师给了我答案:“你的这个想法没错,可是‘正确曝光’既是一种可以忽略的,同时也是一种不能抛弃的东西,创作层面上可以放开些,技术层面则要慎重对待。”也就是说,曝光首先是一个技术任务,需要摄影师在技术层面完成,然后才是正确掌握技术之后的发挥,各种非常规曝光是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的结果,而不是撞上的。

曝光是获取影像过程中基础而重要的一步,得到正确的曝光,就需要通过摄影/摄像器材的一些辅助功能来调整和控制。有过一些摄像机使用经验的朋友,都对“斑马线”不陌生,也大概知道它是用来控制曝光的,具体一些的话,斑马线开到多少合适,如何根据斑马线进行控制,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数字高清时代,示波器和斑马线都是控制曝光的好帮手,我们来看看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控制曝光。

曝光的概念

不论是曝光过度还是不足,总之要有“曝光”这个过程,我们就不用字典上查到的语言来说了。影像的记录,要景物上反射的光线,通过镜头投射在感光元件上(相纸、底片,或是CCD、CMOS),感光元件就是要将这些光转化成别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让感光元件接受光照射的过程就可称之为曝光。从影像观看的角度来说,正确的曝光,是让最终影像与人眼所见的影像效果相同,当然这么形容不够精确(每个人的眼睛不同,感受也不同),我们主要是体会这个意思。具体的技术上正确曝光,需要一套能用数据来测定比较的指标,科学是精确的。

胶片的曲线

在使用胶片的时候,借助测光表,以18%的灰作为标尺,最终将景物反射的光线亮度与胶片上金属银颗粒的密度产生联系。不同的胶片对光的感受能力不同,我们需要了解每种胶片的性质的话,就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可以精确测量的标尺性质的东西,这就是胶片的曲线,它的横坐标是亮度,纵坐标是密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度-密度曲线”。我们举出一个黑白负片的曲线作为例子。从图中可以看出,胶片的银密度随着被摄体的亮度而发生变化,影像的不同明暗层次因此而被记录下来。不同的胶片,感光特性不同,曲线呈现出的形态也不同(图1)。

数字影像的曲线

光照射到卤化银颗粒形成潜影,最后产生胶片上的不同银颗粒密度;光照射到CCD上产生不同量的电荷,形成大小不等的电子信号,这些是影像形成的基本原理。在电子影像设备中,不论是标清还是高清,照射到感光元件上的光线被转化成为不同量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器进行各种方式的处理之后,同样输出成为不同量的电信号。我们经常说的摄像机曲线,也就是输入-输出电平曲线。(其实胶片曲线同样可以理解为输入-输出曲线,只是输入的是光线,输出的是金属银粒子的密度)(图2)。

两者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拍摄的画面都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高光部分(亮部),中灰部分,低亮度部分(暗部)。如果按照胶片曲线来看,他们分别对应曲线的肩部,直线部分和趾部。如果按照摄像机的曲线来看,则曲线的拐点位置(knee)决定了画面高光部分的输出电平,拐点以上部分的斜率(slope)确定了高光部分的宽容度,拐点以下直线部分的斜率(Gamma)则决定了中灰部分的影响层次,曲线下方的部分的斜率黑伽玛(BlackGamma)则决定了画面暗部的层次。可以看到这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他们同样都是输入和输出的一种直观体现,而却体现着不同材质所带来的不同影像介质的特点,最终作用到影像上,会产生不同的质感,这里面没有优劣之分,却有选择和使用的门道需要了解。

做饭需要选材料和锅灶,做音乐需要选择不同的乐器,比如不同的琴弦或弓子,那么做影像当然也需要不同的材质。如果你选择胶片作为获取影像的工具,那么好处是选择了一种质感,这种质感的魅力自不必说,但是同时你也需要面对诸多胶片,根据你的拍摄目的和最终设想效果进行选择,因为每种胶片的特性(感光度,宽容度,颗粒,对不同色彩的敏感程度等等)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多数制作人,都能够负担得起的,是各种的小型高清数字摄像机,虽然他们的感光元件尺寸不及松下HDC27HMC或是索尼F900H这类Cine级别的设备,但是他们同样具备了数字高清的最重要特点:可以调整的曲线。对数字摄像极曲线的调整,相当于调整你应用胶片的种类,所获得影像的质感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曝光控制也会因此而有变化,值得我们去更多注意。

曝光控制的观念

无论是电影胶片,还是摄像机的CCD,与人眼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相比,还都相差很多,比如说有这样样一个景色:天上有云,地上有树荫,树阴下有老人,你的眼睛可以清楚分辨天上云层的层次和树阴下老人的衣服细节,但很可能我们的胶片和CCD不能兼顾这两者,你让它把老人的衣服层次拍出来,天上云的层次就会消失,白成一片;你让它把天上云的层次拍出来,老人衣服的层次就会黑成一片。那么怎么办(不能用光把老人照亮)?是否可以把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定在:让老人的衣服很暗,还有一点层次,此时云层会显得很亮,但也微微有些层次。这就是曝光控制的结果:利用你手中感光材料的记录能力范围,尽量多的记录画面的层次,并得到你想要的画面效果。现在数字摄影中常用的HDR合成,也是基于此种原理。

为什么要采用斑马线和示波器

为什么在数字时代,所见即所得,还需要通过别的方式(斑马线或示波器)来控制曝光呢?很多时候监视器并未经过专业的调整,大多是租赁,租来租去,出厂时的设置早已荡然无存,亮度和反差都不一定准确,很可能影响到对曝光的判断。如果是使用机器上的LCD屏幕,则更多的是比较灵活多变的拍摄方式,环境光线变化很大,光线照射到LCD上,很容易影响到我们对曝光的判断,即使是给LCD加上辅助遮光罩,也并没有从技术上解决你对曝光的判断。

斑马线的原理和应用

现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其输出电平幅度约为700mv(也就是最暗部到最亮部,表现在电压上的,就是0-700mv的范围)。在一般的摄像机中,斑马纹被设计成亮部信号接近极限的警示,因此斑马线的信号通常被设定在这700mv的90%左右,一旦画面上出现斑马线,我们就知道这部分已经快没层次了。

以往我们的概念是:斑马线是用于显示高光部分,甚至是曝光过度部分的,那是因为在一些摄像机中,斑马线被设定在80%-100%的范围内调整,这个部分大抵是700mv的高光部分。而在如今的专业便携高清设备中,有一些设备具有两档可以调整的斑马线设置,可以供用户调用,例如松下HPX173,两档斑马线可以在50%到105%的范围内,以5%为单位进行调整。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将Zebra1设置在95%,Zebra2设置为65%,因为65%大致相当于亚洲人脸的反光率对应的电平信号亮度。当你打开Zebra2,出现斑马线的部分,大致相当于人脸曝光正常的范围。有的人说画面中出现斑马线,就是曝光过度了,也有人说,画面中出现一点斑马线,也就是有一点曝光过度,是最合适的,这些都是一些经验之谈,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基本上,如果你把斑马线的出现作为亮部即将失去层次的警告,你把Zebra1设定得越低,你的亮部层次就保留得越好,把它设定得越高,亮部层次保留就越少,但也不能过低,否则将出现亮部层次好而暗部曝光不足的情况,这也同时需要与你的画面构图和艺术设想有关,这一点创作中的人都会有体会。现在的便携高清设备中,斑马线可以被你用来控制中灰部分的影像还原,或者亮部的影像还原。(图3)

示波器的原理和应用

示波器曾经是需要租赁的设备,如今在松下的两款新机器上(AG-HPX173和AG-HMC153),都内置了示波器,可以一键开启,通过示波器来控制曝光。CRT示波器的核心是示波管,前面所说的机器上内置的示波器则是数字方式的,他们都是将肉眼不能看到的电平输出信号大小可视化,让我们可以在它的象限式显示中很清楚地看到信号的大小和范围。如果说斑马线可以用来控制中灰和亮部的曝光,那么示波器则可以全面精确地反映整个画面的曝光情况,它更为全面更为精确。通过观察示波器,你可以了解整个画面影调各个层次的信号分布范围,亮部层次和暗部层次的极限点,以及控制定光点的电平位置。

我们可以将示波器看作一个象限,横向上,它与你所拍摄画面的横向有空间上的匹配,纵向上则展示着该横向位置的电压高低,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亮度。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台外置示波器,在使用之前你需要打开彩条,对其进行调焦,令彩条状态下的波形符合如图示例,因为CRT示波器会随着使用发生硬件上的变化,而松下两款示波器是内置的数字示波器,所以没有了这个麻烦。不过通过观察彩条,你也可以很快了解示波器的显示和察看方式。

你可以在自动曝光的情况下,将一块侧光照射下的灰板充满画面,记下此时的光圈,切换到手动曝光,此时的曝光就是此光照场景下的正常曝光;此时你将演员的脸充满画面,大致可以看到根据他脸的反光率,电平的大概位置(亚洲人大概在60%-70%);你也可以同时拉开至全景,看看你整个场景,哪些部分电平过高或过低,是否需要补光或者调整曝光。如果你的场景很暗,你已经开启了增益,令总体电平有所提升,但仍然达不到主体正常曝光的要求,就要考虑是否进行补光;如果你已经开了一档ND,平均电平值仍然处于80以上,那你或是再将ND调至1/64或者再用外加的灰镜……

电平所展示的方式让你完全清楚了你画面各范围是否控制在摄像机的曝光宽容度之内,分别位于什么位置,这相当于数字时代的测光表,而且它更加直观。

一个示波器能给你提供非常强悍的曝光控制辅助,远强过你用自动光圈和斑马线所确定的曝光控制程度。示波器优于斑马线的地方:不仅帮助你完成正确曝光,而且随时了解对宽容度的利用程度,是否让景物的大部分处于摄像机宽容度范围内了(图4)。

了解你的感光材料

不管你是通过斑马线还是示波器来调整曝光,都需要你对手中器材有了解,对你要拍摄的景物有所判断,对你要得到的影像结果有所预期,对你这个工作的流程有所控制:这个机器有几种预置曲线?各种曲线的特点是什么?能不能调节曲线的各个参数?整个片子是什么调子,这个场景用什么调子合适?现在的天气怎样?这个片子的后期有多少资金和调整范围?前期获得更接近最终效果的调子,还是前期获得最大宽容度留给后期去调整?很多人说,其实胶片好拍,因为需要你控制的变量少,就是这个道理,数字时代需要摄影师考虑的变量更多,无数变量都经过你的思考之后,再来进行曝光控制,才能最终让你成为数字时代的摄影师。

上一篇:视角表达情境 下一篇:跟科恩兄弟学出其不意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