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和·守正·日新

时间:2022-07-02 03:28:02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从设置研究室开始,有五十五年了,即使从更名为研究所算起,也有二十多年。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我们得到了学术界各位同仁的支持,也得到了有关方面领导的支持,我们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开展和推进。我在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长期工作(主要是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进行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也可以说是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几个理念,就教于诸位同行。

一、兼和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兼和的思想渊源深远,如春秋时期的“和而不同”思想、中国古代重视“会通”的文化精神。“兼和”的思想,直接源于《墨子》。《墨子・兼爱》上、中、下三篇中屡屡提到“兼相爱”、“兼以易别”的问题,“兼”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世界观。今天我们借用这个词,用到教学和学术研究上,指的是扩大学术研究视野,具有宽广的学术胸怀,虚心向国内同行学习,并借鉴外国汉学家关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

我所说的兼和包括“兼”与“和”,“兼”指兼容并包,“和”指和谐统一。“兼”与“和”是两个不能分割的方面。只重视“兼”,有可能会导致成大杂烩;只重视“和”,也有可能忽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因为不少人对“和”还有误解)。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研究和努力,熔铸成自成体系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就是“兼和”理念的体现。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主要表现为对“理论化的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的把握,即要求在对众多思想家、学术思潮和流派、文化典籍等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提炼融合,形成具有一定体系性的研究心得。

我们将这种理念贯穿在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选择研究对象,既能够以平等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对待历史上的学派、思潮和人物,又能通过对思想史特别是其中观念史演变脉络的清理,揭示某种内在的规律,力求体现或接近历史的原貌。运用研究方法,既要不拘一格,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加以确定,加强思想史和社会史、思想史和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结合,跟踪学术界新发现材料及研究,借鉴国外汉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倡中西思想与文化的比较,将贯通中西古今作为学术发展的长远奋斗目标。在研究评价上,兼和理念要求我们拥有宽广的学术眼光和心胸,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取长补短。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G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研究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学术研究不断深化的动力。由于有了兼和的理念,我一直强调将精深的学术研究与通俗的文化普及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弘扬和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二、守正

守正,指做正派的人,在学术上走正道,体现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都要实事求是。《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正”指作风正派,不欺诈;《子罕》也谈到使“乐正”的问题,也就是使乐符合一定的规范和规则。实际上,正派和规范是密不可分的,在学术研究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能放弃规范和原则,学人们反复强调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道德,就是这个原则的一种体现。

思想史研究面对着独特的研究对象――中国思想文化,古人往往称为磨砺德行的“为己之学”,而不是装点门面的“为人之学”,强调学术研究中为人与治学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的统一。这要求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都要提倡实事求是,做正派的人,做严谨求实的学问,走学术研究的正道。只有这样,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才能逐步确立起来,也才能克服浮躁不实的风气。它体现在文风上,要求文字准确朴实,规范明晰,逻辑性强。

如果在守正问题上有了很大的弱点或者缺陷,一个学人就站不住脚。面对浮躁的学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更应该注意守正。不要任意地跟随炒作。比如关于“国学大师”的议论,我认为,自王国维以后,我国没有所谓“国学大师”,这并不是说后人不如前人,而是说,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科举教育,“国学大师”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时代土壤。王国维1927年逝世后,直至今日,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科有了新划分,研究趋于专门化,逐渐形成了一批以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方向的专家。也就不存在王国维以前以经书为主的国学大师了。“大师”这个名词,当然可以使用,不过,在新闻炒作面前,学者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守学术岗位,维护学术尊严。

守正理念体现在中国思想史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应注重对研究生人品和学品的培养,要求为人治学相统一,这是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培养研究生的各个环节都履行了这个理念,其中包括严格要求的基本内涵。如招生中的命题、阅卷、复试,培养中的教学计划、授课、考核,学位论文中的选题、写作、修改、送审、答辩等。所以,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博士研究生不能如期毕业和答辩者为数不少,最长的六年,一般的在四、五年。通过对研究生的严格要求,才能使他们切实得到提高。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思想史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学术研究的延伸,它有助于研究生较早确立研究的意识和理想,了解研究的程序和甘苦,因此,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守正理念是不可缺少的。

三、日新

日新,即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先秦著作中,《礼记》中的《大学》记载,商汤的《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这个铭文中蕴藏着日益创新和不断变革的精神。清朝初年大思想家王夫之说“有而富有”、“有而日新”(《周易外传》卷二《无妄》),强调无论是做人还是进行学术研究,都要精进不已,奋发向上。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不断创新的活力,如果思想僵化,缺乏创造性,学术上的进步就难以保证。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感受到日新的重要。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一方面要面对学界不断有新资料的发现,一方面在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下,不少经典文献又重新呈现出新的理论价值和活力。此外,社会生活的日益进步,学术研究和人们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会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变化,因此,学人们既要不断跟踪学术研究前沿,做精深的学术研究,也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用合适的方式将自己的学术成果通俗化,并准确地表达出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深感这三个理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兼和是基础,没有多样性的统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将是单调的、贫乏的、杂乱的;守正是指导,没有对学风、文风、作风的规范,真正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问家将难以诞生;日新是灵魂,没有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学术研究将会停滞不前,步入低层次重复的恶性循环。

兼和、守正、日新是我们在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中的体会,请学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汉中的“丙穴嘉鱼”文化 下一篇:一个西方游客眼中的明代中国